中国经济的两个“凡是”
2017-12-22 02:55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中国经济的两个“凡是”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毕业
毕业
【在下文中,有专家提出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凡是”:在市场价格上,“ 凡是完全有市场竞争的商品,基本上属于降势。凡是垄断的产品和政府干预得过多的,则是处于1种上升的状态。”而这正是当今中国经济甚至整个社会畸形发展的1种形象写照,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也因此而形成并越加严重。
这说明,中国经济仍然未能摆脱计划经济的残余,经济活动中的“政府行为”仍然太过泛滥。政府行为,使中国的投资几乎变成“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我们就看到,当今的中国,几乎总是依靠大规模粗放式的投资来拉动GDP增长,用5亿元的投资去追求1亿元的G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0%,“去年我国消耗的各类资源...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大约4%。”。这种大量撒钱式的不负责任的投资增长方式,最终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问题与困难,因为,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将因此而难以得到优化,其竞争力将越来越退化;中国经济有可能陷于通胀与通缩互相交织的“滞胀”状态。――黄焕金】
2004年中国将发生通货膨胀?
和讯网 (2004-03-24)
21世纪经济报道/陈挺
“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有相当多的问题是我们改革开放20多年都从未遇到过的。所以,目前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差别也相当大。首先的问题是2004年中国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3月20日下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4年年会的预备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刘世锦开门见山地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在场的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国际组织官员和著名企业家 。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CPI分析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在会上指出,关于中国在2004年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要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化。我国的CPI从2001年11月开始负增长,1直延续到2002年全年,持续了14个月。但2003年,CPI很重要的1点变化就是由负转正。而且在第4季度,CPI从1-3季度的平均增长0.7%,开始迅速上扬:10月份增长变为1.8%,11月份则1下子抬升到3.0%,12月份是3.2%。“而2003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平稳的,只增长了1.2%。”姚景源说,“2004年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疑问也由此而来。”
去年消费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为什么会迅速上涨?姚景源认为,主要因为2003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和总产量双下降。2003年全国的粮食产量从1997年的1万亿斤下降到8613亿斤,减产5.8%,所以当年的粮食缺口比较大。而且我们现在的粮食价格仍然还低于1996-1998年的平均水平。
而另1方面,我国去年的工业行业上游产品的价格涨幅明显高于下游产品。比如说钢材,始终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如果上游产品价格的涨势能够顺畅传递到消费领域,也势必会引起全面的物价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
如去年的家电、汽车、造船等下游产业与钢铁厂之间的价格之争,尤其是最近市场传出的电视机要提价的传闻,更是加深了这种判断。
通胀可能性很少
但姚景源认为粮食价格的上涨是没有可持续性的。因为粮食是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但本期价格会决定下期产量。所以从规律上看,它已经在发生作用了——今年,在政府支持和市场拉动两方面力量拉动下,预计春播面积将增加2000万亩。
同时,现在市场上的蔬菜和水果价格已经开始回落。而据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介绍,2004年12月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表现在物价上升了3.2%,但是今年的物价已经降到2.3%。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对于工业产品,姚景源称2003年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实际上始终是在持续下跌。那么今年上游产品的高涨幅能不能顺畅传递到下游?"我觉得难度也是很大,因为它要受到最终消费需求的制约。”姚说,“以钢材价格的上涨为例,它能不能通过汽车,最后传导到我们的消费领域呢?我觉得传导不过来,因为我们现在汽车尽管是消费热点,但已经呈现出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
“还有比如说电视机,去年年底的时候,1些媒体说今年电视机将会涨价15%-30%,我觉得我要对消费者负责,我当时对媒体就讲了,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现在的电视机产量达到了5000多万台,占了世界的3分之1,我们城市每百个家庭拥有130台彩电,农村每百个家庭拥有68台彩电,市场空间已经不是很大了。”
“更何况我们现在要兑现我们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们要进1步降低进口关税水平,明年我们还要求进1步取消配额许可证。”姚说,“所以这种传递是不可能顺畅的。”
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