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资本运营的思考(1)
2015-01-06 01:01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关于人才资本运营的思考(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 20 世纪90 年代,
摘要: 20 世纪90 年代,人才资本的概念在我国应运而出,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文章从我国现阶段人口基数大,然而具有较高创造价值、对国家发展起到支柱作用的人才缺乏的现状出发,指出我国现阶段必须进步人才资本运营水平,并提出了具体的运营策略。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把人力资源作为投资对象, 阐述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文化层次较高、拥有资本较多的部分, 是“以其创造性劳动, 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优秀群体, 对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作用的产生也正是源于人才资源所拥有的资本—— 人才资本。
关键词:人才;人才资本;运营策略
一、人才及人才资本
人才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 不同的社会环境, 不同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社会需求, 会提出不同的人才概念。人才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行了创造性劳动, 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王通讯《人才学通论》) 。2003 年底, 中共中心颁发了《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 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治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这一概念体现出了科学人才观的具体要求,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为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不拘一格选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定义吸收了人才学研究的成果, 同时表述更加全面、具体, 并突出了人才的广泛性、大众性, 充分体现了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方针, 从而使人才定义更具有时代感和导向性。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桂昭明( 1997) 在《试论“人才资本”》一文中首次建立了人才资本的学术概念。中心文件《决定》夸大:“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探索产权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治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这是“人才资本”这一学术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中共中心、国务院的文件中。按照桂昭明教授的定义, 人才资本是体现在人才本身和社会经济效益上,以人才的数目、质量和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及对人类的较大贡献所表现出来的价值, 包括显形资本和隐形资本两部分。“显形资本”即为人力资本意义上的教育、卫生保健、迁移等投资量。假如把学历作为教育投资的结果, 则显形人才资本在形态上可分为“学历资本”和“健康及迁移资本”两部分。“隐形资本”一部分是通过人才的“自学自研”, 在原来显形人才资本基础上的增值, 其形态可称为“学习资本( Study Capital) ”; 另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人才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和对人类的较大贡献表现出来, 其形态可称为“创新资本( Innovation Capital) ”。显形资本是人才资本的基础, 没有人才的显形资本, 就不可能产生人才的隐形资本。
二、人才资本的特点
现代人才资本理论以为,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其本身不仅具有价值性, 而且在经济活动中还可以带来价值的增加, 是一种活资源。人才资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创新”是人才资本的本质特征。人才资本不仅注重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进步, 而且重在知识的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能力, 固然人才资本也有知识的积累过程, 但其区别于人力资本, 创新是人才资本本质的特征。
2. 人才资本提倡终身学习。人才资本将学习看作是一种贯串于生命全过程的自觉意识和生活需求。为了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 为了能在全方位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 人们都在为自己能多方向或全方位的服务而力争成为“复合型人才”, 这就需要终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