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晚清***时期广西蔗糖城镇运销网络探析(1)(10)

2016-05-08 01:02
导读:[62]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一):518-519. [63]广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业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26

  [62]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一):518-519.
  [63]广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农业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265.
  [64]政协恭城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恭城文史资料[Z].1988,(3):36-38.
  [65]政协昭平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昭平文史[Z].2000:282.
  [66]钟文典主编.广西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0.
  [67]***程大璋纂.桂平县志[Z].卷十九,纪地·物产下,***9年铅印本.
  [68]桂平县志编辑委员会编.桂平县志[Z].轻产业·制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285.
  [69]贵港市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贵港市志[Z].蔗糖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569-570.
  [70]例如“住在百色市那毕,永乐、四塘的汉族,因多种植甘蔗,故自称蔗园人,由于与当地壮族交往频繁,风俗习惯亦大多和壮族相似,文化融合现象在民间故事中亦多有表现。”参见百色市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817;《同正县志》记载:“另有一种人(俗谓蔗园人),多系宣化县属之桥板村来。徭耕者散居各处,自成村落,男女面貌服装则均与汉人无异,此种人勘于农功,凡所驻地以糖蔗为生产大宗。”参见杨北岑等编辑.同正县志[Z].***22年铅印本;《凌云县志》记载:“凌俗汉瑶殊风,汉区本籍外籍亦别客土,此外有少数壮侬之属或称‘蔗园佬’”参见罗增麟纂.凌云县志[Z].***31年油印本;日本学者松本光太郎曾对“汉族说书与蔗园人”的题目进行了具体的实地调查和考证,最后总结说:“无论有没有很多甘蔗,左右江流域都用‘蔗园人’的名称,那么,为什么在左右讧流域都用‘蔗园人’这个称呼呢?‘蔗园人’这个名字的意思简单地说成是种甘蔗而得,这大概是在同壮族相比而反映出其先进性,才用这个名称称谓的缘故吧。”参见荣仕星,徐杰舜主编.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323-329.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71]广西省统计处编.广西年鉴[Z],第三回上册,1944:345,349.
  [72]参见千家驹等着.广西省经济概况[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8-9.
  [73]许桂霞.***时期广西制糖业的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74]贵州安龙县解放前贸易概况回忆[J].安龙文史资料选辑,1981,(4):41-48.
  [75]贵州省安龙县志编辑委员会编.安龙县志[Z].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46-349.
  [76]***岑启沃纂.田西县志[Z].第五篇,经济·物产,***二十七年铅印本.
  [77]朱柏林.近代洪江城市文化初探[M].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度申请硕士论文,摘要:1.
  [78](清)金蓉镜纂辑.靖州乡土志[Z].卷四·商务,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79]侥任坤,陈江华编.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Z].城乡经济状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25-31.
  [80]如《邕宁县志》载:“***22年,据统计局调查,南宁有商店979家,……资本为外省商人投资者,计299家.其中粤商为最多,占他省商人总数百分之八十六。”(参见***莫炳奎纂.邕宁县志[Z].食货三·贸易,***二十六年铅印本:728);柳州蔗糖也多为粤商经营.如***24年前,柳州尚未引进爪哇、台湾甘蔗良种,所植之品种均系本地竹蔗,当时,榨糖全部采用落后的手工加畜力的方式,出糖率只达含糖率的6.5%左右,且为水糖,需进一步加工才能成为白糖,为此,经营糖业的广帮商人集资白镶5万两,在柳州城内开设“和隆号”作坊,专门收购城厢和各都的水糖,然后将其精炼成砂糖出口。民初,“和隆号”雇有常年工20名,日制砂糖5000斤,月产约1300市担,大部分蔗糖输往粤港转销华北.华东各地.(参见.柳郊文史[Z].1996,(1):68-70);《临桂县志》载:“桂林为广西首郡,城内外商贾远集,粤东江右人居多……”(胡虔总纂.临桂县志[Z].风俗,光绪三十一年重刊,桂林市档案馆,1963年春翻印).
上一篇: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治理思想(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