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晚清***时期广西蔗糖城镇运销网络探析(1)(5)

2016-05-08 01:02
导读:我们将上述三座二级中心城市通过商人运作的蔗糖运销网络市场,图示如下: (1)百色←→南宁市场←→梧州,广州和香港 (2)融县、柳城、雒容、怀远←→

  我们将上述三座二级中心城市通过商人运作的蔗糖运销网络市场,图示如下:
  (1)百色←→南宁市场←→梧州,广州和香港
  (2)融县、柳城、雒容、怀远←→柳州市场←→梧州,穗港,中国北方
  (3)湖南←—全州、兴安、灵川←→桂林市场←→平乐←→梧州,穗港
  梧州市一级中心集散地。梧州居西江上游,当浔桂二江之交汇点,是广西的东南门户。水路交通发达,贸易繁盛,号称“水都”。1897年根据《中英缅甸条约》将梧州辟为通商口岸,于同年5月初设梧州关。梧州开关后,对外贸易发达,成为广西、云、贵、川等省对外贸易最大口岸,贸易之盛居全省之首。各省商人来梧州买外国货,内地米谷、木材由此出口。光绪二十八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一千五百万关两。梧州关税收进额大,宣统二年收关税六十二万关两,占广西全部财政收进60%。[55]进口货物以棉纱、棉布、燃料、面粉、白糖、纸烟、海产、火柴等为大宗。出口货物以香菌、木耳、瓜子、油类、菸草、赤糖、木材、牲口等为大宗。[56]据《广西年鉴》第一回统计,1912年广西出口亦糖57523担,1920年为87233担,1925年为17640担,1931年为4190担。[57]而同期经梧州等三关进口洋糖货殖349699海关两,出口土糖货殖78125海关两,进超271574海关两。洋糖占进口货物总值的1.51%,黄糖仅占出口货物总值的0.91%。[58]在广西同期输出的赤糖当中,柳河占三成,大河占六成,抚河占一成。销售地点,港粤占五成,上海以北占五成。[59]这清楚地表明了经梧州等海关出口蔗糖的序位,以南宁为第一,柳州第二,桂林居末。
  故而,明清以来,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量粤省经济性移民的进桂开发,梧州经济贸易逐步走向繁荣,并取代桂林的经济中心地位,形成以梧州为总中心的、与克里斯塔勒体系悖异的商品趋东流通的城镇贸易网络。梧州不仅是全广西进出口蔗糖的总中心,也成为黔、滇、川等大西南诸省进出口货物的要道。同时,在梧州开关以后,西方列强倾销的大量洋糖(荷兰的白糖和车糖,香港的冰糖)[60]沿着这条通道进进广西和大西南内地市场,给广西蔗糖业以沉重打击,使得洋糖逐步挤占土糖的市场。[61]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通过商人运作的、以梧州为总中心的广西蔗糖流通网络的运销,构成了以黄糖出口和洋糖进口的双向流通渠道,图示如下:
  
三、解读晚清***时期广西城镇蔗糖运销网络的成因和特点
  
  晚清***时期广西蔗糖运销网络的畅通和运营,除了进桂客商与本地小商的主体作用外,与明清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以及制糖技术的进步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明清时期,随着中心政府加强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和开发,人少地多、开发相对滞后的广西,吸引了众多的外省农业移民、手产业者和商人,从而在清代形成了一个经济型移民进进广西的***。[62]全省耕地面积增加,甘蔗的种植有了进一步扩展。如雍正十一年(1733年)金钅共等纂《广西通志》记载,浔州府“甘蔗各县出”。《郁林州志》载,郁林州以“产甘蔗糖为大宗,岁得厚利。”[63]综合相关文献资料记载,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广西很多地方的甘蔗糖业是明末清初以来,闽、粤两省经济性移民、本地少数民族、中原汉族移民等共同开拓种植的。如恭城,“清嘉庆年间,福建人黄、陈、郑、江等五姓人家流进恭城县落户后,目睹恭城沿东河、西河河谷冲积的小平原,土地肥沃,适宜于种植甘蔗发展糖业。遂返回原籍,引进甘蔗种植开建糖榨。自此,恭城开始有蔗、黄糖特产。”[64]昭平的蔗糖业,“发端于清同治初年。今昭平镇大壮村黄屋80岁老人黄瑞新的曾祖父黄作金三兄弟,从广东罗定县贩运鱼花来昭平,发现县城北面练滩村一带土地平坦宽广,柴草充足,适宜种蔗制糖,遂于同治六年举家迁来现住地,把广东的制糖技术引进昭平。”[65]柳城县东泉镇,“从清代、***直至本日,多产甘蔗。全镇40多个村街,户口近万户,客家居民占80%。他们主要在清代来自广东嘉应州各县。全镇耕地6万余亩,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蔗,为桂中地区生产大米和蔗糖的重要产区之一。”[66]
上一篇: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治理思想(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