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娃之争”给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的启示
2016-07-28 01:06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达娃之争”给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的启示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 要:“达娃之争”已
摘 要:“达娃之争”已经如火如荼进行了数月,从对该事件的发生过程进手,探索对本土企业将要引进外资来发展民族品牌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达能;娃哈哈;民族品牌;启示
近来,法国达能公司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团体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这场因达能欲强行并购娃哈哈引发的“达娃之争”可谓沸沸扬扬,引起国内外媒体与公众的普遍关注。“保护民族品牌”、“阴阳合同”、“竞业禁止”、“反垄断”等字眼成为“达娃之争”的焦点。“达娃之争”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尤其是拥有民族品牌的本土企业在选择跨国公司或大型外企作为合作伙伴时,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得到警示,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达娃之争”的来龙往脉。
1 达能与娃哈哈的合作背景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成立合资公司,达能占51%的股权,娃哈哈占49%的股权,其中,娃哈哈团体以“娃哈哈”商标作价1亿元人民币,其中的5000万元作为合资公司的资本金出资,另外5000万元作为增资投进合资公司。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的公司,但遭到了国家商标局的拒尽,因此后来双方改签了一份商标使用合同,其中的条款是:“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10年来,娃哈哈相继又与达能合资建立了39家合资公司,占目前娃哈哈团体公司下属公司总数的39%。然而合资以后,双方的合作并不愉快。就在此时,达能收购了当时娃哈哈最大的竞争对手乐百氏。1999年,宗庆后和中方决策班子商量决定,由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出面,建立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
大学排名 杭州娃哈哈团体创建于1987年,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为引进外资,加快企业发展的需要,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合资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娃哈哈与达能公司各持股49%,百富勤持股2%。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1996年2月,达能与娃哈哈签订的《“娃哈哈”商标权
转让合同》未得到商标局核准,便又签订两份内容不一致的“阴阳”《商标许可使用合同》,一份向国家商标局备案,一份未备案。备案的“阳合同”是一份简式合同,没有对商标的许可使用规定过多的限制。未备案“阴合同”是一份具体的合同,规定了对商标使用的限制。
2 达能与娃哈哈互有违约行为
在合作的过程中,达能收购了乐百氏、正广和,并参股光明、蒙牛、汇源等与娃哈哈有竞争关系的企业。而娃哈哈团体则建立了39家与达能没有产权关系的非合资企业,生产标有“娃哈哈”商标的产品,这些产品均通过合资公司对外销售。
3 “达娃之争”开战
2007年4月8日,娃哈哈与达能之间的纠纷终于爆发。2007年4月11日,达能团体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声称娃哈哈品牌属于合资公司。2007年5月9日,达能启动相关程序,要求宗庆后代表合资公司起诉非合资公司,并设定了30天的期限。2007年5月10日,娃哈哈发表声明将积极应诉奉陪到底,2007年6月8日,宗庆后辞往合资公司董事长职务。2007年7月2日,宗庆后在与国内外200多家媒体的400多名记者的见面会上,给大家呈现了保护民族品牌的爱国姿态。而达能接受媒体专访时把娃哈哈私有化构想和宗庆后之女宗馥莉的离岸公司作为核心题目提出来,对达能收购乐百氏、蒙牛等与娃哈哈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却只字不提。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这场相互揭短的“达娃之争”会给达能与娃哈哈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从纷争骤起到现在不过数月,达能的股市价值跌幅达10%,这表示欧洲投资者已经开始对达能投反对票了。而长此以往,娃哈哈在消费者心目中几百亿的品牌价值也难免会“身价大跌”。不论这场纷争最后的结果如何,达能与娃哈哈都不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