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及其进化的战略考量(2)

2017-06-25 01:01
导读:2.顾客需要 应该说满足顾客需要是企业承担的最大也最直接的社会责任。这与企业的本质经济组织属性和社会角色密不可分。顾客的需要主要通过市场化的

  2.顾客需要
  应该说满足顾客需要是企业承担的最大也最直接的社会责任。这与企业的本质经济组织属性和社会角色密不可分。顾客的需要主要通过市场化的需求表现出来,而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每一个企业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正由于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企业现实的生存,所以治理者对其重要性有着极其深刻的熟悉。关于顾客满足的理论数不胜数。但是从战略的角度看,顾客需要同样存在市场化表现出来的与非市场化表现出来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后者则是本文更为夸大的方面。
  3.员工需要
  满足员工需要是企业实现其盈利目标的手段,更应该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目的。在满足员工需要上具有战略影响的突出题目是,如何将这一目的和手段同一起来。当夸大企业需要和顾客需要时,员工的需要很轻易被置其后。另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需要,员工在公司内部的需要和员工在公司外的需要如何不被割裂开来,实在也是公司改进战略治理的应考虑的题目。
  4.合作者需要
  尽管公司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可能不是为了满足合作者的需要,但离开合作者的需要,公司就失往了立足之地,更无法实现其战略目标。满足合作者需要的程度,不仅决定着公司的竞争地位,甚至也左右着公司战略的方向。在错综复杂的需要体系之中,公司必须做的和所能做的依然是一个战略平衡题目。
  5.企业自身的需要
  治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说过:“工商企业并不是为着自身的目的,而是为着实现某种特别的社会目的并满足社会、社区或个人的某种特别需要而存在的”(Druker 1974)。需要体系的公道运作就是企业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实质就是通过满足社会的需要、顾客的需要来满足员工的需要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企业本身不存在脱离这些需要而独立存在的需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利益相关者需要组成的“需要体系”及其进化层次
  
  从系统的观点来熟悉,上述五种基本需要形成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正是在这一有机体系中企业进行动态平衡的能力决定了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图1显示社会需要处于需要体系的最高层次。它通过市场化与非市场化两种形式构成对企业及其合作者的需要。企业既要适应市场需求反映出的社会需要,也要顺应非市场化表现出来的社会需要。如图1所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员工在企业内的需要与在企业外的需要是可以相互影响与相互转化的,因而不可完全对立与分割。企业内能满足的员工需要多,员工对企业外的需要就会减少。反之,假如企业仅仅看重满足员工货币化的需要,员工的其他非货币化的需要(如尊重、情感等)就必然要到企业外往寻找满足。企业因此可能会失往部分潜伏的实现战略的推动气力。为此,既不能为了满足顾客而损害员工的利益,也不能为了员工的利益而损害顾客的利益。即:企业不应该单单考虑哪一方面的需要,也不能不考虑各种需要之间的整体联系。显然,不同需要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与相互作用。一旦不能确切把握公司满足的是一个“需要体系”,仅仅侧重满足一些方面的需要而留意不到甚至完全忽略了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就会破坏平衡,就会使得需要体系难以长期维系。   在这个体系中,治理的目标是使得员工的需要、企业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尽可能达到更高程度的同一。其通俗的解释就是,员工实现了自己的需要就是实现了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创造利润),企业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就是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假如不是基于这种整体需要的企业战略观,企业的战略就轻易陷进误区,例如对社会实施索取目标,对员工实施掠夺目标,对顾客无条件盲从等,就轻易断送企业的未来。相反,假如要维持“需要体系”的整体运作,企业就必须在市场化的社会需要(主要来自客户、关系企业)与非市场化的社会需要(主要来自政府、公众、民间团体)之间进行动态的系统治理。例如,作为单个人的员工,其需要尽管被纳进企业目的性的需要,但是却并不处在需要治理体系的最高层次,由于个人总是企业组织的成员之一,所以,只有从更高层次的需要出发,才能找到满足员工需要的公道出发点。
上一篇:浙江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研究 下一篇:“5000万现象”的两个案例及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