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快感与反抗——从费斯克看通俗文化研究的转向(4)

2013-08-10 01:59
导读:一、 不加批判的民粹主义取向。与文化研究学派的其他学者相比,费斯克属于比较激进的一类。他对于大众文化很少进行否定的批判。正因为此,麦克盖

  一、 不加批判的民粹主义取向。与文化研究学派的其他学者相比,费斯克属于比较激进的一类。他对于大众文化很少进行否定的批判。正因为此,麦克盖根(Jim McGuigan)毫不犹豫地把他划入了“文化民粹主义者”之列,并认为他“不加对大众的通俗文化消费加以庆贺”。[22]“对通俗文化不恰不当的赞誉是看不到权力关系,看不到主流与从属之间的辩证性。”[23]费斯克过高地估计了所谓“人民”的进步性,对于通俗文化带来的快感不加区别地加以歌颂,完全放弃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

  二、 价值判断的缺失。正因为费斯克明显的民粹主义立场,使得他放弃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而把标准交给了“人民”。可是正如他所批判大众社会理论一样,在他的理论之下,人民本身也没有加以社会学上的区分,仅仅以一些性别、阶级、种族这样的文化研究偏爱的标准进行了大致的分类,远没有达到他所说的人种学研究的目标。

  三、 社会语境的不完整。费斯克虽然提到了要对通俗文本流动的社会语境进行全面地分析,可是他对于社会语境的分析却十分有限。他将“文化经济”(在观众之间的符号交换)与“金融经济”(电视工业的定位)分割开来。并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解释在与后者的商业运作关系之中的前者的定义。[24]缺少了经济与符号的全面分析,使得他的电视研究成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25]

  四、 两种权力不加区别的等同。在菲斯克的书中,资本的权力与消费者的反抗变成了具有被等同了起来。而现实告诉我们,资本的力量要远远大于消费者,而且消费者所具有的反抗只是在有限的文化意义的解读中所做出的,对权力集团并没有造成实质上的打击。对于消费者反抗的夸大是否具有阿Q的精神胜利之嫌?

  五、 理论与方法的脱节。尽管菲斯克一再提到,在通俗文化的分析上,为了全面分析流通语境,人种志的方法是非常有用的,而且“我们也可以采用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或者结构性的方式来做”。[26]但在实际操作上,并没有提供太多的可资借鉴的具体案例,而菲斯克自己的分析大多也只是从自身出发的文本分析。

  六、 前提理论的缺陷。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菲斯克的通俗文化理论来源于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福柯等后现代主义者,还包括布尔迪厄、德塞图等人的理论。这些理论多多少少都带有唯心主义与唯文化论色彩,这也使得菲斯克的通俗文化分析中过于偏重于文化与主观感受,缺乏客观的和唯物主义的批判。

  菲斯克的理论代表了文化研究流派中对通俗文化研究的一个显著的趋势,它同时也给刚刚开始的中国的通俗文化研究带来了许多启示,比如说摆脱对通俗文化简单的评价,从单纯的文本研究和空洞的“宏大叙事”转向深入地分析目前中国的通俗文化语境与微观的文化消费行为等。正如霍尔所论,文化研究所得出的理论绝不是一个普适的理论,只有和具体的文化与实践相结合时,才能成为活的文化研究。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注释]
[1]D. McQuail:《大众传播理论》(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潘邦顺译,风云论坛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第152页。
[2]本文所引费斯克书均依台湾远流公司译本,原书名译为《了解庶民文化》(John Fisk,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Unwin Hyman Limited, 1989),今据大陆翻译习惯改译为《理解通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大陆译本也译为该名),引文中也对一些不符合大陆习惯的表述方式相应订正。
[3]见Alan Swingewood:《大众文化的迷思》(The Myth of Mass Cultur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London,1977),冯健三译,台湾远流公司。
[4]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
[5]费斯克:《了解庶民文化》,第203页,台湾远流公司,1993年。
[6]同上,第24页。
[7]David Morley: 《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Television, Audiences & Cultural Studies, Routledge Publishers, 1992.),冯健三译,远流出公司,1995年,第85—90页
[8]费斯克:《了解庶民文化》,第203页,台湾远流公司,1993年,第31页。
[9]同上,第35页。
[10]同上,第207页
[11]同上,第17页
[12]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见《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见David Morley的《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
[14]费斯克:《了解庶民文化》,第203页,台湾远流公司,1993年,第143页。
[15]同上,第140页。
[16]同上,第121—122页。
[17]同上,第149页。
[18]Daniel J. Czitrom:《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Media and the American Mind: From Mores to McLuha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2.),曹静生、黄艾禾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第110—121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9]Martin Jay:《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A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1923—1950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Boston•Toronto, 1973.),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7页
[20]John Storey:《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2nd ed, 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 1997.),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9—170页
[21]费斯克:《了解庶民文化》,第203页,台湾远流公司,1993年,第167页。
[22] [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第55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同上,第83页
[24]费斯克:《了解庶民文化》,第203页,台湾远流公司,1993年,第27页。
[25] [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第8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6]费斯克:《了解庶民文化》,第153页,台湾远流公司,1993年,第27页。

上一篇:从虚拟到现实——简析北京回龙观社区网在社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