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反思教学实践,从教学分离走向教学合一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自教,不管学生学不学,或怎么学;学生学自学,不管教师教什么;教学分离,互不牵连。其结果是教师教了也形同没有教,学生学了也似乎没有学。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促使个体内隐的理论公之于众,在教与学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中迸发智慧的火花,构建新的教学互动模式,推动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形成教与学的统一。但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面前,如何做到教学合一,莫定学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对照变迁的诉求,转变实用主义的成才观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站在知识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的角度,树立素质的教学观,致力于教中学,学中教,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构建与当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相适宜的教学观念与思维方式。一方面,要打破以教论教、以学论学的局面。这就是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起来,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间联系起来”。这便是“教学合一”。其真谛便是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要克制“学霸治学”,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因为“大学是一个推动探索,使各种发现得到不断完善和证实的地方,是使轻率鲁莽也变得无伤大雅,使错误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暴露于众的地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霸气”十足,我行我素,那便是固步自封,那便是亡国的教育。
三、回应高校教师教学观重构的途径选择
教学观的重构,是对社会挑战的回应,应该从理性的维度唤起教师对现实的理解,并为之承担义务。重构的途径允许有讨论、有争议、有质疑和分歧。重构的目的在于顺应社会变迁,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在符合社会规范的形式中与学生共存,并起着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水平。
(一)树立教学服务意识
时代来临,事业已成为一种“产业”,高校教师职业也相应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服务。为此,高校教师在教学服务上要敬业、负责、热忱、精益求精;要主动、深人、有针对性、有实效性,能倾听消费者的心声,了解消费者的需要;要提高自身的“资本”和“专业资本”,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巧,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社会化程度方面获得全面进步,从而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概而言之,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二)转变教师行为角色
传统上,教师在教学中居于领导地位,其行为是领导行为,教师的领导方式主要是命令、威胁与责罚。然而今天,时过境迁,网络化打破了信息垄断,为表达和沟通创造了条件,学生从信息网络中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和信息,教师的知识不一定会比学生多,信息量不一定比学生广,因此不再居于“霸主”地位,传统的教师行为角色遭到了众多的反抗与非议,学生不再是驯服的“羔羊”,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不应该再受到囚禁。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行为角色则应该转为同意、欣赏、接受与有效地协助等,从独裁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旅行”的向导,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意”和表现欲,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间题。
(三)化解教学多元冲突
教师在教学中是多元角色的客体,由于多元角色间的对立要求,使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如校内外价值观的冲突、个人需要与制度约束的冲突、社会、家长、学生的期望与教师价值观的冲突、教师内在多元角色的冲突等。这些冲突的本质其实是人我之间期望的显露,若教师于期间纠缠不清,由这些冲突而产生的烦恼就会如梦魔般地挥之不去。因此,教师要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提高素养;加强知识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教育学、、学知识学习,理智地化解冲突。
(四)展现教师职业声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代表着社会道德和文化进步的方向,享有祟高的社会地位和绝对的权威。因此,作为社会道德的者和文化的继承人,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不能与普通社会人士同日而语,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地位与作用,展现特殊的职业声望,热爱所从事的事业,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与人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言传身教,以灵魂塑造成灵魂,以人格孕育人格,对学生倾注人性的关怀,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性得以提升,把学生培养成充满人性之人,培养成远离兽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