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再次、研究对象,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体现针对性。当前高校理论教育的对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在国内改革开放这个大的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有着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经历,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研究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特点和需求,人格特点和缺陷、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学习理论的态度和兴趣、接受理论的模式、关注的焦点、热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不同院校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育环境,本着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地创新。尽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了诸如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师生交流式、多媒体直观式、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式、情景教学等诸多的形式、方法和模式。但在具体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遇到许多的新情况,如班级规模超大化,班级人数超过一百甚至两百以上;教学条件的限制、教育者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限制等,效果不是普遍都好。因此必须对这些方式方法、模式的具体操作环节和操作过程进行研究,提高可行性和有效性,使其具有普遍的意义,防止为创新而创新,杜绝“作秀”。
再其次、提升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增强驾御理论的能力,增加可信性。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过程。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过程有信源(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以及反馈等五个方面要素构成,排除外界的因素干扰,其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是信源(传播者),当然包括传播者的传播技巧。传播者不但掌握着传播的工具和手段、决定着传播内容的取舍和传播的技巧,控制着传播过程。同一个内容,出于不同的传播者,受众对它的接受度是不同的。因为,受众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和x-,j-传播内容的价值做出判断。一般来说传播者的可信度越高,其传播效果越好,相反效果越差。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的“睡眠效果”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信源的可信性对于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的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初始阶段,教育者的人格力量与教育内容本身对教育效果来看,前者的作用要大于后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发挥作用的要靠教育内容本身,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信性。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人格修炼和理论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学习、掌握、并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塑造教育者在大学生中的良好形象,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接受环境;通过提升理论水平,学术造诣,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技巧。在精通、驾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社会现实、大学生主观和客观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从长远的角度看,只有将教育者的人格的魅和理论魅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可信性和接受度,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