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下的传统大学生思想的误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任务和主题。时代的任务和主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主题,因而重新审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下,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误区。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上:以远期目标代替阶段性目标,造成目标的高不可攀与远不可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预期结果。由于我国长期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影响,思想教育目标也要求高度的保持一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常常以党和的奋斗目标所代替,按照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所要的要求来实施任务。这样目标的设定没有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阶段性特征,使得目标高不可攀,人们失去信心。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归属上:片面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过分强调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心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使得工具性价值发挥到极致,忽视其目的性价值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在教育中,存在着把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人的自我价值人为的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自我价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集体主义片面理解为反个性、反个人利益的整体主义,甚至贬斥个人欲望、利益、自由。这种过分强调集体、社会、组织,淡化了个人;强化了个体的人身依附关系,抑制了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上:不恰当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惟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为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忽视个人的物质化、精神化的需求,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使思想政治教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单纯取决于教育者的能力和需要,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特能动性、缺乏创造自为性的“自然动物”。受教育者的过于客体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疏导人、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功能,严重地挫伤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4.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确定上:只重视政治教育、教育,教育内容过于狭隘,陈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其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几十年一贯制,教育周期长、信息量少,基本上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循环教育。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们普遍关注科学知识的学习积累,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德育功能的发挥,忽视其智育功能,使其内容空洞化。同样,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转折的关键时期,相对大学宽松的人文赋予学生更为强烈的成熟追求,进而也使得他们对于自身个性人格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为强烈的渴望心理。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培养听话、服从、谦恭、克制和无私的形象。因此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有利于社会的大学的安全稳定,却容易扼杀人的进取心和创新能力,压抑个人的发展。
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实施上:唯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途径单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被仅仅归附为“传道”即以强制灌输为中心。灌输教育方法指向性十分明显,即向大学生灌输社会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些是一元的,它是一定社会、阶级培养人的手段。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再加上说服教育法运用不当,自然会引起学生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