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三,除在新的条件下有个对基本原理本身的普遍的和现实的适应性的认识外,还有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既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有关,又影响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也影响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命运。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都有不同的理解,诸如伯恩施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的两大部分的划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一些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最普遍原理、普遍原理和应用理论的划分,一些学者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划分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划分等。这些划分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所谓不正确,主要表现为不能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或者说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例如,根据马克思主义主题的变化而进行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划分,就导致对这“两种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的否定,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与“现代”的划分,其结果也基本如此。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结论仍然主导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认识。根据今天的科学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这种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向各个人文和科学学科的广泛渗透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化趋势,凸显了“三个组成部分”结论的局限性。基于此点,一些学者关于把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理解为或修改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是,我以为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上,“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观点仍然不能完全正确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其理论的和方法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或整体性马克思主义观。因此,一个重要的理论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编写中,揭示并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但是,“三个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结构的思维定式。无论是高校思想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编写还是阅读,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在肯定意义上或在否定意义上受这一定式的影响。而如果我们不打破这一思维定式,我们就不可能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构建上达到一个新境界,实现一种新突破。我们承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史的经验,列宁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结论,有其具体的历史的合理性,并且在今天仍不失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结构和内容的指导性线索。但是,矛盾的是,在我们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建构中,为了更为客观地展现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又必须打破在我们的思维中有些固化了的“三个组成部分”理念(哪怕是仅仅作为一种建构性的技巧)。
这是理解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起点,是建设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起点。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认识的“三个组成部分”论,实际是打破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时和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学科意识问题。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而根据马克思主义自身性质和特点,面对其他的科学学科,马克思主义要建设成为真正的独立的一级学科,需要的恰恰是“学科无意识”。所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结构,特别是“三个组成部分”结构的拆解与独立的新兴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重构是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