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音乐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1)
2017-09-09 01:5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谈农村音乐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内容摘要 :教育的全面提高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
内容摘要 :教育的全面提高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高全民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加强农村音乐教育又是提高全社会音乐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关 键 词 :音乐教育 音乐素质 和谐社会 构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就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整个和谐社会之灵魂。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即通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神圣使命。
一、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的基本手段
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方法,也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方法。人类社会实践推动了社会文明前进,同时也发展了人类自己本身。而人类发展本身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发展了人的健全的体魄和精神思维能力;二是发展了人的心理文化结构。这其中包括智力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审美能力。
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那么音乐教育则应该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环节。人类的先人都把音乐教育作为整个民族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古希腊人把音乐教育称为人的灵魂的体操,同时又把音乐视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最好的手段。中世纪欧洲,音乐教育便是大学的四门学科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关注的最终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孔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说明音乐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 荀子在《乐论》中就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这些都说明音乐教育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二、加强音乐教育是发展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又是一项伟大艰巨的
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和谐文化要始终关注“人”。人的成长与进步,既需要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作引导,又需要有健康高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则需要由一个具有崇高理想信念、较高的综合素质的群体共同来打造。音乐教育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作为培养一代新人、陶冶公民情操、净化社会风气、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手段,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健康高尚的文化教育力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实施“细雨润物细无声”式的健康音乐教育是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要以人为本,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塑造人的精神。音乐教育往往使人们在自觉不自觉的参与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这是音乐教育的内在优势。加强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命运前途,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音乐教育的普及,可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使社会群体的个性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基础、精神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皈依。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全社会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谐文化的建设重在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倡导和谐精神,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实施和谐音乐教育,建设和谐文化,还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奠定精神文化基础。没有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就没有文化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就会缺失,道德基础就会动摇,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从长远意义看,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要得到更大发挥,需要做许多基础性工作,这就包括大力发展先进和谐的音乐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艺术音乐修养;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演艺设施和场所、加快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搞好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向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在文化下乡、广场文艺活动中要多向大众传播健康美好的音乐等等。通过不断努力和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和手段,使社会有了更浓的和谐的音乐氛围,听众有了更灵的音乐耳朵,我们有了更多的音乐手段,音乐教育的作用就能更好地发挥,健康和谐的音乐作用于社会和谐的效果将会更加直接,成效相对显著。
重视音乐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运用,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意义和作用与经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法制环境建设相比自然要微薄得多,但也不可否定音乐教育作用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而且可以相信,音乐教育还必将在广泛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对和谐社会的促进力量。
三、加强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农村音乐教育
新的形势下,加强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进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全党全民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光荣任务,更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历史使命。完成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不仅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等学府、城市教育事业单位、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城镇大中专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同样,更离不开位居基层、担负着农村音乐教育历史重任的基层党政组织和长期工作在农村音乐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文化氛围的优劣,农民文化素养和思想觉悟的高低,将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对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产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笔者对周口市所属的八县一市一区的人员构成进行了分析,该市目前共有1030万人,农村人口占85%以上,各类大中专中小学校计4871所,其中,分布在农村的学校达 4139所,农村学校占整个学校总数的85%。因此,农村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综合性、群众性;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力度,加强对农村音乐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8亿多农民的音乐素养,进而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既是加速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中国的需要。农村音乐教育在建设和谐文化的伟大实践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李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