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的管理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管理方式的改革应该走在教学方式的前面:因为教学是通过教学组织而实现的,课堂的教学组织是学校管理在学生学习组织中的投影。因此,我们有必要去研究新课程的精髓,以此来思考学校管理应做何改变。
一、从基于职务的管理向基于人格的管理转变
在管理过程中,主体管理的有效性需要一定的条件作支撑,即通常所说的奖惩办法,或者是管理者所具有的一呼百应的威信,以使管理对象接受管理主体的意志,而加入到组织的整体行为中来。
基于职务的管理,其管理效能的实现主要依赖职务赋予管理主体的权力,主体与对象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具有垂直性与强制性。而基于人格的管理,虽然其管理发生的依据同样是组织中的职务,但提高管理效能的推动力,则是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呈现的人格力量,是主体与对象之间人格的相互欣赏,体现的是平等性与人文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提倡人文关怀;与学生平等对话,不以老师的角色去压制等等,这些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引领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作为学校管理集体中的核心,就面临着一个考问:我的人格对教师的言行具有影响力吗?紧接着的任务是:塑造自己的人格,完成以职务为特征的管理效能模式向以人格为特征的管理效能模式的转变。
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解决校长的选拔任用问题,保证在校长岗位上的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但这不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本文讨论的是一位校长如何打造自己的人格,并使之成为影响教师的力量源泉。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几乎业内人士都会说人格魅力源于高尚的道德情操,源于精湛的业务水平,源于从善如流的朴素品质。但真正去追求的人却并不多,因为追求的过程很辛苦。
事实上人格的力量是累积起来的,一位校长打造自己人格力量的时候,并非一定得着眼于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只需具备最朴素的品质,即从善如流:听见老师有好建议就采用,看见学生有困难就帮助,虚怀若谷,并以此为教师的人格塑造树立榜样,久而久之,人格便渐渐浮出水面,为教师所认可,所欣赏,成为影响他们的力量。教师们接过这根接力棒,运用于课堂,新课程的理念便蕴含其中了。
二、从基于制度的管理向基于文化的管理转变
规章制度是管理所必需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通过规章制度得以体现。因此,管理的过程有时可以描述为制度制定、制度执行与执行考核这样几个主要环节。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里,我们经常会感到规章制度的局限,因为再高明的管理者也不可能使规章制度涵盖所有方面,并且许多规章制度本身就缺乏科学性。比如,为了实现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多思、多做,学校规定教师在一节课中的讲课不得超过 15分钟,或者规定一节课中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等。诸如此类的制度规定,看似有利于引导教师实践新课程理念,实际效果则适得其反。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在时间分配上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对教师而言,照规定做,感觉别扭;不照规定做,又违反校纪,心里很矛盾。
有一则寓言是说南风和北风比赛,看谁先让一位路人脱去衣服。北风使劲地吹,路人却紧紧地裹住衣裳;南风和煦地吹,路人主动地脱去了衣服。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