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教育类型不同。这点是最大的不同,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属本质区别。
农业高专教育强调的是专业学科教育。农业高专办学几十年,从理论研究到办学实践都一直坚持自身是专业学科教育。甚至有人认为农业高专与农业本科同属普通高等教育范畴,生源同属普通高中生,入学考试与本科生分数之差不造成本质区别,因此处处强调实施专业学科教育。有的人虽然承认农业高专教育为农业职业培养人才,但仍然认为并坚持自身的专业学科教育。因此在办学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强调学科体系,向本科教育看齐,甚至有的将高专作为过渡,旨在通过高专教育向办本科迈进。我们常说高专教育的“压缩饼干”由此而出。随着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与市场经济、社会要求甚远,招不来,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问题的产生并逐渐突出,不少农业高专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对农业高专教育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反思,研究并提出了要加强实践教学(例如高专教育的四性特色之一就是加强实践性),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调整为3:1,这些都是很可贵的。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专业学科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农业高专教育自身不可能改变专业学科教育的认识,更不可能放弃专业学科教育的做法,办学实践中也就不可能将“加强实践教学”这一理论研究成果做到位。
总结农业高专教育几十年的办学经验与教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农业高职教育从一开始就强调并坚持自身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一开始就摒弃了农业高专教育坚持了几十年的专业学科教育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几十年不变的“老三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之比调整为1:1。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经过不断理论学习研究与办学实践,建立了一整套适于农业高职教育的时代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将办学融入全球大市场,按产业规律办高职教育,建立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采取与社会企业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实施途径培养农业高职人才,以就业率高低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为重要标准评价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适于新时期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的应对之策并付诸于办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可以再从质与量的分析上比较两种教育如下:农业高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比为3:1,而农业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比为1:1,我们且不用哲学观点去分析两者的量变之大是否构成两者质的变化,但差别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三、对农业高职高专教育遇到和存在问题的理性分析
农业高职高专教育在办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客观上和存在主观上各种问题,理性分析各种问题,对于办好农业高职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1.共性问题
(1)客观上的问题。
一是行业和层次劣势。农业高专与农业高职教育均属于农业行业、专科层次为主的教育,农业行业工作环境艰苦,专科高职层次低,不是社会、考生心目中的理想行业,也不是理想层次,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不具优势。
二是地域劣势。农业高专和农业高职院校大都坐落在城郊或农村,这更不是目前社会、考生心目中的想往之地,特别是独生子女都想到大城市去接受其环境培养,这一趋势非常明显,就是农村考生也不例外,他们更加想往大城市,到大城市读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就业。
三是生源参差不齐,入口较低。主要是受上述两个问题的影响,生源参差不齐且文化基础、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我院2000、2001、2002三年普通高中生源入学时文化课成绩最高与最低分相差200分左右,职业高职生源总成绩相差300分以上,可见差别很大。如按年级、班级管理,有时根本无法组织教学。普通高中生文化基础差别大,职业高中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差,两类学生都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例如我院虽然农村生源占90%以上,但他们普遍没接触过农事生产活动,从学校到学校,没受过农村艰苦环境的磨练,因此学习生活中不爱农,不能吃苦,但却把农村很多如抽烟、喝酒、乱扔杂物、吐痰,甚至家长支持早恋爱等不良习惯和做法带到了学校,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性、个性较强,又受电视、网络开放思想等负面影响,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难度,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更重要的是实施一种补救、补偿试教育。
上述这三个客观上的问题无论是农业高专教育还是农业高职教育都是共同遇到的,将长期存在,长期困扰我们,很难在短期内解决,甚至有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无论是从我国高等教育历史纵向看,还是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横向看,农业高等教育的生源素质处在高等教育中的较低层次这种趋势都是共同存在的,也很难改变。
(2)主观上的问题。
一是国家对农业高职高专教育没有特殊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总结历史教训,我国农业高专教育不但没有得到国家的特殊投入,特殊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也几乎没有。现在的农业高职教育也是一样,国家也没有特殊的投入、支持和保护政策。这势必导致农业高专教育历史上不可能稳定,伴随新学校不断设立,同时也存在不断分化。5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举办农业高专教育且独立设置的农业高专学校现在大概仅存郑州牧专、河南信阳农专、西昌农专、张家口农专和我院(属老农专更名为农业高职院),据说有的也正处于合并之中。现在国家对农业高职教育投入不多,学费收高了农村孩子又念不起,坐落在乡镇的农业高职高专院校银行又不愿给助学贷款,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艰苦,又没有特殊的待遇,因此为农村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都是很难的。而发达国家对农业和农业教育都有特殊的投入与扶持政策。这一问题确实需要各级政府引起重视,不然肯定会影响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是受我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仍然普遍存在歧视农业,歧视农民,农村孩子不愿学农,想往大城市,想学热门专业,实在无法既便是学了农也想方设法跳出农门,不愿再务农,这种传统观念短期内也很难得到根本改变。
三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社会对农业高职教育却提出了太高甚至是苛刻的标准要求。WTO使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很大,势必促进农业要运用新的科技革命技术成果,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而目前我国农业按这一要求差距太大,这就要求人才特别是一线农业人才做支撑。据近几年到我院招聘农业高职毕业生的企业提出的要求和我院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看,社会对我们的职业性,动手能力强,上岗就好用是满意的,但却对文化基础,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对“后劲”提出了要求。他们普遍反映,本科毕业生不愿到基层一线和企业去,去了不但不能马上好用,心高手低也不适用,还不安心工作。而农业高职毕业生却存在上述的“后劲”不足问题。这就对我们提出了相当艰巨的任务,我们也必须在重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教育的基础上,对“后劲”给予一定的注意,以适应社会的这种要求。
综上可归纳如下:新时期农业行业环境苦,高职专科层次低,学生不愿来,导致入口低;国家投入少,银行又不给助学贷款,社会企业支持又没有,收费高了农村孩子又念不起;社会要求标准太高,势必导致人才培养过程的难上难。农业高职教育工作者只好千辛万苦,起早贪晚,呕心沥血,力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下功夫,将人才培养成基本可以适应社会需要,尽量缩小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学生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到毕业时经高薪的诱惑,少则月薪千元,多则月薪近万元,又都跑到大企业,包括跨国公司里去就业(我院高职毕业生近几年80%以上进了企业,80%中的1/3进了外企),可想而知,如不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很难也很少能再回到艰苦的农村去。
由于农业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外部困难大,办学环境条件不利;内部条件差,困难也很大等原因;导致普遍的士气不振,信心不足;为了把学校办下去,攀高、升本的想法不同程度的存在。农业本科院校办高职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主业,他们不可能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高职上,加上他们办高职的主体是原来的成教学院或中专并入而来,办学理念、办学规律、办学条件、投入的力量等都有很大差距。近两年来中专新升格的一批高职院办高职教育,无论从办学条件还是办学水平也都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建设过程。可想要真正办好农业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高社会声誉比其他高职高专教育都要难得多,必须认真研究,非下苦功夫不可。
四是农业高职高专教育距经济、社会要求自身存在很大差距,相比之下农业高职比农业高专时期差距要小得多。
2.不同问题
不同问题主要是农业高专教育与农业高职教育各自自身存在的问题。
(1)农业高专教育这一层次历史上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原因:一是受计划经济下举办专业学科教育的影响,规格不甚确切,特色不够鲜明。二是受计划经济下我国教育政策的影响,这一层次一直处于忽上忽下,忽冷忽热,上马则大量增设新校,如中专升格,全国最多时前面已提到过有60多所,下马时农业高专或合并到其他高校,或升了本科,或下马停办。在全国长期独立设置能够起到骨干示范作用的太少,最兴旺时期要数1984年到1995年这10多年间,农业高专这一层次相对稳定,全国最多时达到17所。但随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教育体制改革,现在全国也仅存屈指可数的几所了。
(2)农业高职教育这一新生事物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队伍和类型尚不成熟,同时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国家将审批高职权限下放到地方后,各地一批农业中专积极申请,被地方批准升格为高职院,举办农业高职教育。前面已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1年底就有41所;此外还有一些农业成人学校转制举办农业高职院;还有一批农业中专合并到本科大学,作为本科下设的二级学院举办农业高职教育;还有农业本科或其他本科下设的一批成人二级学院转办农业高职教育;加上原有农业高专学校,全国举办农业高职的院校点数要有百所左右(新增农业高职院的数量是1958年大跃进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历史教训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按我国这个大国来说绝对数量虽然不大,但大多数属于新升格,新开办之列,处于不成熟的起步阶段,这支队伍的主体可能已是原有中专升格而来的,缺少能在全国真正起到骨干示范作用的学校,真正按农业行业规律、市场经济规律、职教规律潜心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学校和人并不多,要办出高水平和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由于农业高职高专教育内外部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原有老农专心态很难平衡,因此仍然处在不稳定之中。
四、办好农业高职教育,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培养新型农业高职人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农业高职人才做支撑,这一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农业高职教育肩上,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光荣伟大的,是一项大有前途、大有希望的事业,因此我们决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办好农业高职教育,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培养新型农业高职人才,做出我们农业高职教育应有的贡献。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并做起。
1.顺应时代发展,坚持农业高职教育服务方向
建设农村小康社会,WTO经济一体化,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产业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减少农业一产比重,伴随大量的老岗位消失,产生大量的新岗位,培训剩余劳力,促进其素质尽快提高,实现顺利转移,这些都对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和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农业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牢牢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植根于广大农村、农业、农民之中,扩展我们的办学功能,大力开展学历、一村一名大学生、非学历岗位资格培训等各种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
2.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忠于职守,勇敢地迎接挑战
面对农业高职教育的入口低,社会要求高,办学内外环境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树立责任感,使命感。树立坚持不懈的执着追求与奋斗不息的精神,以高昂的士气,坚定信心,安于本位,忠于职守,守土有责,努力克服内外不利因素,战胜各种困难,不埋怨,不攀比,不攀高,不浮躁,不心骄,扎扎实实,点点滴滴走好高职办学之路,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赢得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与支持。
3.加强理论学习研究与实践探索,牢固确立并遵循农业高职教育的时代办学理念,坚持举办农业高职教育的应对之策
经过我院几年办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农业高职教育时代办学理念与应对之策如下:
时代办学理念:放眼全球、胸装全国、以农为本、立足高职、扎根农村、校企结合、面向市场、服务经济。今后我们要在办学实践中坚持并不断提升完善。
应对之策:树立时代办学理念;转轨办学体制;健全办学体系;拓展办学功能;提升办学水平;下移办学重心;开放办学道路;加强现代办学条件建设;建立灵活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政府要加强对农业高职教育的领导与宏观指导
加强示范建设,尽快提高大多数农业高职院的办学水平,保证办学质量,努力办出特色,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高职办学之路。针对农业高职办学点数已有100左右的实际,目前应稳定一段时间,不宜再新增更多的农业高职教育办学点。同时根据举办农业高职的不同类型、不同出身、不同时间的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宏观指导与管理。例如对本科办高职的要求是:学校首先要给高职以正确的地位,提供必要的力量和条件;其次才是解决用职业教育规律来办的问题。对于中专新升格的高职院来说要尽快加强软硬件条件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用“高”来提升原来的“中”(据农业部信息报道,农业中专升格为高职院的研究生师资仅占教师总数的2.75%),对于老专科办高职的,要进一步打破专业学科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要切实做到位,并不断向深层次推进;对于成人学校转制办高职的要尽快加强办学条件建设,规范管理。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要树立样板,结合教育部推出的各示范建设项目,选择办得好的高职院给予重点支持,加强理论学习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经验规律,为全国树立先进示范典型。同时对新上和新转制的高职院或二级分院进行必须的合格评估,以促进其尽快改善办学条件,达到办学基本要求,保证基本的办学质量。
5.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加大对示范性学校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社会,不断提高农业高职的社会声誉,调动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参与和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主要争取两方面支持,一是经费支持。在保证基本办学经费基础上,积极争取为农业高职教育拨给一定的专项经费。二是有力的政策保障与扶持。例如在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方面,制定“来得了,学得起,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相关政策予以保障;还有应制定岗位资格准入制度的相关政策,以保证农业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等。
农业高职教育是大有希望、具有光明前途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几年来的办学实践已取得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但由于是新生事物,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和遇到诸多问题。我们坚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正确精神指引下,有建设小康社会和WTO市场经济的巨大需求拉动,有广大农业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一伟大事业一定能成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