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通过对精品课程设计和发展与社会需求、行业标准、就业市场导向等方面的探讨,进一步把握高职院校的课程呈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发展趋势,发挥高职院校课程研究和开发的效益,构成优势突出而又平衡的课程资源系统。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设计;发展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这项工程的奠基性工作,是一个理性的继承和适时的总结,又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推进。能否使学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除了师资及办学投入外,精品课程设计和发展对于一个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一、精品课程设计和发展与就业需求、行业标准、国际标准接轨
(一)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
学校课程的发展,首先应考虑到社会的需求,考虑到就业市场的导向。从课程发展的角度看就业市场,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当前流行的热门专业, 3年后不一定真的有就业竞争力。分析就业市场,应当充分占有可靠的信息资料,认真搜集人才交流信息和劳动人事部门作出的各种人才流动情况的报告。在充分估计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后,再作出专业设置的决定,会有助于学校与地区经济同步发展,为学校发展打下一个较好的社会基础。
(二)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
在课程发展方向确定后,学校除了凭借对宏观人才市场的分析、判断外,需要对每一个微观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大量的调查分析工作,这就是课程设计与行业标准接轨的含义。
以培养各种高技能型人才为自己办学定位的高职院校,在考虑自己的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不可忽略国家劳动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当然,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即使是国家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最新颁布的各种标准,在各地区各行业的不同背景下,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问题。但至少学校课程应以劳动部职业标准为导向,来考虑自己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为学习者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为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有用的知识技能,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培训、鉴定考试方面都会由此产生一系列改革,帮助学校从学院式、学术性道路,走向职业性、应用性轨道。同时,如果我们能高度重视教育活动与生产、经济活动的高度结合,就会为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课程设置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接轨
从教育的“三个面向”出发,课程设计和发展应注意到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接轨。提高国家人才资源质量,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是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能力的关键问题。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不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技术,不引入涵盖国外最新科技发展成果的教材,“闭门造车”,“舍近求远”,就等于放弃了享用人类文明成果的权利。同时,能不能将高职院校的课程与国际人才的标准接轨,也是能否提高我们课程设置的标准和质量、吸引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联合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学会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在国际高级职业人才的素质导向中,强调六种生存的核心能力,即表达、演算、信息与处理、与人合作、自我提高与更新、解决问题。这六种核心能力被认为是未来从事一切职业的必备的通用能力。我们在进行学校的课程设置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标准。在课程设置中,如果能够通过教材、教学、授课来解决上述能力的培养问题,我们就应该采纳,甚至有些课程可直接考虑与国外大学接轨。这种接轨课程应该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出发,学校能够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教育效益。学生通过全部课程后可以达到高技能型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具有必要的语言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掌握国际上流行的、通用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方法。高职院校自身也可以从这种接轨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师资,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