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职业技术教育的大众性(1)(2)
2017-10-01 06:57
导读:三、面向大众要以就业为首要目标 在目前情况下,大众的首要需求是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人人都首先需要生存,然后需要发展,需要不断地
三、面向大众要以就业为首要目标
在目前情况下,大众的首要需求是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人人都首先需要生存,然后需要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需要施展才华的更大空间。因此,尽管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有多种,但其首要目标应该是就业。
诚然,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无疑都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就业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认识清楚,操作得当,这矛盾的双方可以获得协调和统—…;如果陷入任何一种片面性,则矛盾的对立必然出现。围绕这个问题,有必要在如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形成共识:
1.不能把就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看得太狭窄。尤其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适应某种职业工作都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决不仅仅是“一技之长”而已。
2.能促进就业的教育是意义非凡、贡献重大的教育。黄炎培先生认为:如果职业教育能够解决人们的生计问题,“已足令感受生活压迫者闻而起舞矣”。当—个人眼前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一切“未来”也将失去意义。正如鲁迅先生说:“……将来是现在的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有意义。”
四、面向大众必然伴随教育的深度改革
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需要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要更新人才观。对于在升学考试中成绩偏低的学生不能不加区分地一概看成“智力低下”,应该承认人的智力多元,相信人人有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是无奈地而是自觉地乐于吸纳任何基础的求学者,而且对任何一位学生都满怀爱心和富有信心,高度负责地帮助他们把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二,要坚持教育的多样性。人类社会个性万千、人才各异,职业多种、需求多样,所以职业技术教育要为学习者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然后,还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权利与机会,实施因材施教。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充分的多样性,就没有真正的大众性。
第三,要使学习制度弹性化。面对不同基础、不同潜质的学习者,要把学习时间作为变数,以“学会”为质量基准,因人而异,弹性操作。做到:“上不封顶”——支持每一位学习进度快的学生达到更高的目标;“下能保底”——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保证最基本的质量标准。
第四,推进“双证”的互补与融通。即通过教学体制和课程的改革,通过产学结合的途径,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互补,努力促使相互融通,使多数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两种证书;对于要求升学的学生,采取加选部分课程的办法帮助他们实现继续深造的目标。
五、面向大众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
涉及职业技术教育大众性的政策问题是多方面的,当前最需要调整的是如下两方面政策:
1、要调整财政性教育投资政策和学生收费政策。 既然职业技术教育是面向以平民为主的大众群体,那么理应得到国家政策的特殊关怀。但是现在财政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不是偏重而是偏轻,恰恰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主体部分的经济承受能力形成巨大的反差。以前几年的教育投资情况为例,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预算内经费占职业技术教育总经费的比重,2000年比 1996年下降了9.8个百分点;预算内职教经费占预算内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从1996年的11.53%下降到2000年的8.43%。迫使面向大众的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收费标准反而明显地高于普通教育。以河北省现行的收费标准为例,职业中专学生的收费标准14005fi/年,是普通高中的2.8倍;对口升学的高职院校学生收费标准5000元/年,是普通高校学生的167%。同一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6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478.86元。可见现行的收费政策,对于平民家庭不仅负担过重,而且不够公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地区和群体之间,由于经济差距的拉大导致教育水平差距的拉大,而教育水平差距的加大又势必进—步激化经济收入的差别,如此恶性循环如何得了?我想,有关方面应该作为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行动,下决心对有关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首先要增加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性投入,然后改变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的高收费政策。
2.要改革以行政手段强行分批录取的招生政策。现在,高职院校多被列为第5批录取,中职学校也被安排在末批录取,而不是根据考生志愿平等地对待各类院校,无端恶化了职业技术院校的社会形象。
职业技术教育的大众性,是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对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属性的一种认识。它并不是—个新的概念,本文重新提出这个问题,目的是希望有更多同人关注和研究。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