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教龄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我们将教师的教龄分成5个阶段(详见图1),并用标准T分数(T=10Z+50)表示因素得分。不同教龄的教师在教学风格六因素上的差异性分析表明,教龄对学生中心因素有显著影响(F=4.19,P<0.01)。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中心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但是教龄在21年以上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中心性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教龄对体系形象因素有显著影响(F=3.54,P<0.01),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思路清晰,并以各种形象的方式传授知识;教龄对知识训练因素有一定的影响(F=2.11,0.5<P<0.1),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表现出重视知识传授和知识训练的趋势。
(五)教学科目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分析表明只有语文课教师与数学课教师在情感陶冶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T=2.05,P<0.05),语文课教师在“情感陶冶”因素上得分较高,而数学教师得分相对较低。文、理科教师在教学风格六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六)不同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风格差异
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水平。方差分析表明,教育阶段对知识训练(F=4.22,P<0.05)、教师中心(F=14.36,P<0.01)、学生中心(F=7.35,P<0.01)三个因素有显著影响(F=4.22,P<0.05)。Duncan检验表明小学和高中教师相对重视课堂训练,重视通过练习巩固学习效果;高中教师的课堂上教师的主体性强于初中课堂和小学课堂;小学教师的课堂上学生中心性显著地高于初中课堂和高中课堂(见图2)。
四、讨论
(一)学校类型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众所周知,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特殊产物,两类学校在师资力量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考察两类学校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的差异时发现:两类学校的教师在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两个因素上存在差异。总的来看,重点学校的教师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控制力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同时强调以各种训练方法加强知识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些特征实际上说明了重点学校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普通学校教师的教学风格则表现得相对中性一些,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程度相对较低,强调利用情绪调动课堂气氛。造成这方面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两类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文化对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发展构成了影响。
(二)性别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关于教学风格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争论较多,[4,5]但本次调查并没有发现男女教师在教学风格的任何一个因素上存在差异。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样本中男性的比例过小,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小学校教学的高度求同性造成男女教师在教学风格上趋于一致。但是笔者也发现男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性大于女性教师。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学骨干教师人群中,男教师比女教师独立性更强,更有主见。[7]可能由于男女教师在人格上的差异造成他们在教学风格离散程度上的差异。但是,雷克等人(1998)的研究结论却相反,他们发现男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的差异性要显著地小于女教师。[4]
(三)教龄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教龄反映了一位教师的从业经历,有研究指出教龄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态度、教育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5]笔者也发现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在知识训练、学生中心、体系形象三个因素上出现了几乎相同的趋势,即因素得分随教龄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速度随教龄的增长而减缓,最高教龄组(21年以上)略呈下降趋势。教龄对教学风格的影响,一方面与教师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教学风格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突出地表现为教师通过反思积累经验,新经验在量的方面的积累会使原先的风格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风格。[8]
(四)教学科目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基本上相对固定地教授一门课程,教师主讲的科目是教师之间的最明显的差异。但是本次调查并没有发现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目不同,导致他们的教学风格存在差异,特别是文科与理科教师在教学风格的六个方面特征基本一致。这一结论与艾文斯(2004)的研究结果相符。[2]教学科目与教学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教学风格与所教内容无关,而是更高层次的形式范畴,相同科目的教师可以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而不同科目的教师也可以形成相同的教学风格。如果能进一步证实同一位教师在教授不同课程时,依然保持相同的教学风格,则进一步证明了教学科目与教学风格的关系。
(五)教育阶段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三个教育阶段划分的依据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特征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导致中小学教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本次调查发现小学、初中与高中教师在知识训练、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三个教学风格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看,小学教师倾向于营造情感丰富、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视以各种形象的方式传授知识,强调训练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初中教师偏好严肃严谨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过程中教师中心的程度较高;高中教师倾向于严格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中心的程度最高,同时也最强调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教育阶段对教学风格的影响,实际上反映了各阶段的学习者的身心特征与教育目标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Heimlich,J E,Norland,E.Teaching Style:Where Are We Now[J]?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No.93,Spring 2002:17—25.
[2]刘和平.教学风格辨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2):107—110.
[3]Robinson R.Egography Teachers Reflections on Their Teaching abou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86,18(4):409—427.
[4]Lacey,C H.A Study of the Teaching Styles of Male and Female Professors[A].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Women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Z].Lincoln,Nebraska,USA,October 11—12,1998.
[5]Evans C.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Style and Teaching Style[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24(4):509—530.
[6]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28.
[7]汪小琴,等.中学骨干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4,(1):69—70.
[8]练国铮.教学风格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3):55—5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