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PBL教学法; 儿科学; 教学改革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传统的临床学科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编排的顺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气氛枯燥乏味,学生靠死记硬背,缺乏临床医生所应具备的临床思维,也缺乏自学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瞓ased learning,PBL),在基础医学教育中是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的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在临床课中,是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1969年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把PBL引入了医学教育领域,这一改革强调基础医学结合临床实际,使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适合做医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1]。为探索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在临床儿科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80名,其中女生38名,男生42名,年龄18~21岁。这些学生经过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系统学习了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及其他临床课程。随机分为试验组38名和对照组42名,两组年龄、学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内容及方法 对照组由教师根据《儿科学》教学大纲要求,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启发式、病例式等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教授相应的知识。讲授教学内容、进度、学时数与试验组完全一致。试验组以PBL教学模式为主,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2.1 编写病例 以临床遇到的具体问题或儿科学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病为学习起点,编写的病例中隐含大量鉴别诊断的信息,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1.2.2 提出问题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临床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自学。如讲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给出事先编写的病例,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需要补充哪些病史?②该患儿的诊断是什么?请列出诊断依据。③进一步应作哪些检查?并通过该病例要求同学掌握:①维生素D的来源及代谢过程。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③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上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有哪些骨骼畸形?形成机制如何?与年龄有什么关系?⑤如何防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2.3 自我指导学习 引导学生去自学,查找资料,同学除了要看教科书外,还应看教师推荐的参考书中的有关章节,自己边学边做笔记,归纳总结,自己解答在该病例中提出的问题并提出疑问,作好讨论准备。允许小组成员之间交换材料,收集各种信息。自我学习过程是PBL教学法的中心环节。
1.2.4 课堂讨论 课堂上70%的时间用于讨论。讨论的题目,一是病例提出的焦点问题,二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迷惑不解的问题。讨论多由教师主持,讨论时,学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观点和依据相同的不再重复,只讨论新的不同的观点或补充新的依据。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归纳概括并在黑板上简要记录各种观点的依据和疑问。教师在一旁酌情给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方法去综合分析,解决疑点,对学生可能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1.2.5 总结 教师总结归纳理论课的讲授内容,进一步归纳、分析各种观点的依据和疑问,突出强调重点、难点内容。
1.3 考核与评价 为了检验PBL教学法的可行性、实效性,对试验组38名学生及对照组42名学生学期结束时进行考试,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占40%)和临床技能考核(60%),临床技能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经χ2检验,试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PBL教学方法在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表1 两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