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引入单元综合探究课的探

2017-10-11 05:5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对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引入单元综合探究课的探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为了更好地满足部分地市

为了更好地满足部分地市义务教育五·四分段教学的需要,山东教育出版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在已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科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改编,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改编的《地理》学科教材在综合探究课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由此对初中阶段综合探究课的设置与实施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四制《地理》教材改编实践

改编《地理》学科教材面临着五·四分段教学课时增加、原版教材教学容量不足的问题,改编组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确立了“保持原版教材的优势、特色和风格,力图做到有机整合、锦上添花”的改编思路,每章后增加一个单元综合探究课,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又强化了人教版《地理》教材原有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增强探究性”的特点,使原版教材中每节课的“活动”与新增加的章后的“单元综合探究课”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形成了教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问题到相对综合的递进式的探究系统,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例如,六年级上册共五章:第一章《地理和地图》,增加了综合探究一──地图的应用;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增加了综合探究二──家乡的沧海桑田;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增加了综合探究三──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增加了综合探究四──居民与环境;第五章《发展与合作》,增加了综合探究五──发展需要合作。每个单元综合探究课都包括以下栏目。

1. 阅读感悟。这是探究活动的准备阶段。围绕探究主题,选取相关的背景材料或创设一种情境,配合有关的小栏目,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为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信息提示,以便于学生从中发现探究问题和线索。

2. 尝试探究。这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它或启发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思路,或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或先展示一个典型案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围绕主题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活动环节,引导学生递进式地逐步深入探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

3. 拓展延伸。这是探究活动的升华。它既是探究成果的展示,又是对探究活动的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知识视野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拓展与延伸。

在探究课题的定位上体现了以下特色。

首先,突出综合性,注重知识的迁移。

原版教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贯穿‘探究’的思路,把‘活动’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节中都设置了“活动”栏目,使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及相互合作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但每节的“活动”一般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展开的,这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整合以及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培养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单元综合探究课正是从这一点入手,以“综合”定位,凸显知识的有机联系和综合运用。例如,单元综合探究四《居民与环境》,我们选择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民居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这一课题,先给出了因纽特人的冰屋、东南亚地区的高架屋、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等比较典型的民居图片和文字介绍,让学生探究各种民居有何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这一探究过程不仅涉及人口的分布、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人文地理知识,而且要用到世界有关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知识。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地将这些知识进行迁移、整合,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概念,同时提高了运用多方面知识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其次,力求趣味性,注重学以致用。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在探究主题的设计上本着学生“喜欢做”“做得了”的原则。在呈现形式上,设计了“阅读感悟”“尝试探究”和“拓展延伸”三个板块和“资料卡片”“友情提示”等小栏目,并设计了卡通人物对话框等活泼、亲切的形式,选配了大量与探究内容有关的精美图片,使探究活动富于亲切感。在情境的创设和材料的选取上力求做到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选取其身边及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事实,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一种有趣的体验,从这种体验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单元综合探究三《气候与我们的生活》,从各地人们的饮食习惯、建筑风格、服饰特点等这些学生身边能直接感受到的事实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再如,单元综合探究一《地图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类型地图的不同用途,并学会在生活中恰当地选择、熟练地应用地图,我们在“尝试探究”中设计了两个活动情境:一个给出了中国交通旅游图、上海市区交通图和上海浦东新区地图,让学生设计旅游线路、上海市区二日游和浦东一日游的方案,要求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这三幅图;二是给出一幅学校所在地近郊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选择安排郊游活动中的登山比赛、拔河比赛以及休息的地点。通过这些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很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自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体现开放性,注重知识和思维的拓展。

探究不但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着眼于学生知识视野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拓展。通过给出背景材料、鼓励学生自行搜集资料等有效形式,补充了大量教材中没有而又对教材学习很有价值的知识。另外,通过每个探究最后的拓展延伸板块,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使知识、能力、价值观都能得到延伸和升华。例如,单元综合探究三《家乡的沧海桑田》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变化的”事实,形成海陆变迁的概念,我们创设了小明在家乡的野外考察中,通过观察地层的差异推测家乡海陆变迁情况的情境。为此,我们在“阅读感悟”栏目中,用小资料的形式提供了“岩石与化石”“地层”的文字资料;用图片加卡通人物对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补充了有关生物化石如何指示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化石怎样指示地层的年代和历史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但又是理解“海陆变迁”现象时所无法回避的。通过这一探究课使学生在更好地理解了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使其知识面和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文科综合中历史科复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