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未成年网络道德教育探微

2017-11-12 02:31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析未成年网络道德教育探微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人 网络 道德 图书馆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人 网络 道德 图书馆
    [论文摘要]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失范,引发未成年人的人格问题。分析了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并就少年儿童图书馆在网络服务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探讨。
    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调节的伦理准则,是网络建设的一个新课题。未成年人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建设对构建整个网络伦理有着重要意义。2004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青少年,如果引导得当,无疑将会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反之,则可能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甚至带来动乱。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未成年人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未成年人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的遗憾。
  1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据一项“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调查显示,目前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气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调查显示,6, 6%的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账号上网。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2网络价值观念模糊
    在对“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进行调查时,有“.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可信”,有55.1%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
  1.3人格冲突突出
    调查显示,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未成年人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未成年人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2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的原由
  2.1网络文化的特珠性对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构成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未成年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未成年人网络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失范,引发人格问题。可见,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2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 
上一篇:浅析开展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