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 矛盾态度是个体对同1客体同时存在的积极和消极评价与情感。文章阐述了矛盾态度的概念界定与测量方法,矛盾态度的主要引发因素与基本特性,以及矛盾态度对信息加工、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的影响。最后,文章指出矛盾态度的概念尚需进1步明确,测量方法还需扩展,对于引发矛盾的客体因素以及矛盾态度的特性也有待深入研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关键词:矛盾态度,态度客体,积极评价,消极评价。
1 引言
态度(Attitude)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研究者认为,态度是个体对客体所产生的某种程度的积极或者消极的评价倾向[1]。这种观点认为态度评价是单维度的。也就是说,个体对同1客体只能产生积极的、消极的或者中立的态度评价,不会同时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态度评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某1客体同时产生喜爱和厌恶之情。例如,1个人因为锻炼可以增进健康而喜爱体育锻炼,但同时也因为锻炼会浪费时间而拒绝体育锻炼。研究者将这种对同1事物同时产生不1致评价的现象称为矛盾态度[2]。本文将从矛盾态度的概念界定、测量方法,矛盾态度的产生与特性,以及矛盾态度对信息加工、行为意图和行为的影响几个方面对矛盾态度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关于矛盾态度有待进1步探讨的问题。
2 矛盾态度概念的提出
2.1 矛盾态度的研究起源
矛盾(ambivalence)1词最早被瑞士精神病医师Bleuler(1911)应用于1种特定心理现象的描述,他用该词表示1个人同时存在不相容的情绪、认知和意图。他将产生矛盾态度作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同时,他认为正常人有时也会产生矛盾态度。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矛盾(ambivalence)是指情感的不1致,例如爱和恨,他对矛盾态度的探讨也推动了这1概念的迅速普及。也有学者批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矛盾的概念是泛指所有的心理冲突,认为这样的概念界定过于模糊[1]。
社会心理学领域对矛盾的研究始于Scott(1968),他最先将矛盾这1概念引入了态度的研究领域,并且探讨了矛盾态度的测量方法[3]。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对矛盾态度的研究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对矛盾态度的研究在很长1段时间里被忽略,可归因于长期以来态度研究的1致性取向,基于该取向的理论认为矛盾态度仅仅是1种临时存在的状态,这种临时状态会随着不1致信息的处理而迅速消失[2]。
当前对矛盾态度的关注与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发展有很大关系,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并不强调各种认知元素的1致性。例如,该领域的大量研究探讨人们如何处理偏见、图式、刻板印象中不1致的信息。近年来,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发展也进1步推动了矛盾态度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矛盾态度的不1致评价具有内隐的成分,因此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也被应用于矛盾态度的研究中。例如,国内学者吴明证使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
-1-
法探讨了内隐社会态度的矛盾现象,并提出了内隐矛盾态度(ambivalence of implicit attitude , AIA)的概念[4]。
2.2 矛盾态度的概念界定
依据Cacippo和Berntson(2001)的评价空间模型,矛盾态度存在分离的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而不是从1端到另1端的单1维度[5]。按照这1观点,个体会对同1态度客体同时产生较强的积极和消极评价。随着态度的双维概念提出,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矛盾态度进行了界定。追溯以往有关矛盾态度的研究,尽管因所关注问题的不同,对这1概念的界定不太1致[3],但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矛盾态度是指个体对同1态度客体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和情感。根据冲突来源的不同,将矛盾态度分为3种类型:第1,由认知不1致所导致的矛盾态度,例如个体认为某人是聪明的但不可信赖;第2,由情感不1致所导致的矛盾态度,例如弗洛伊德所提到的个体对某人同时存在爱与恨;第3,认知与情感不1致所导致的矛盾态度,例如,个体在情感层面喜爱巧克力,因为它口感好,但同时在认知层面排斥巧克力,因为它含有较多的热量。
3 矛盾态度的测量方法
在矛盾态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使用了多种方法来测量矛盾态度。这些方法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3种:
3.1 “基于经验”的测量方法
“基于经验”的测量方法(experienced ambivalence),又称作矛盾态度的直接测量法(direct measurement)或整体判断测量法 (meta-attitudinal measure)[1][6]。该方法强调态度持有者对态度客体的主观印象,要求被试直接报告所体验到的矛盾态度的强度。例如,Lipkus (2001)在吸烟的矛盾态度研究中使用了该方法。在该研究中使用了6个项目的自我报告法(如,吸烟是否经常引起你的矛盾心态?完全同意---完全不同意)[7]。矛盾态度的直接测量方法是使用较多的1种方法[1] [2],但它也存在很多缺点,例如易受不相干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其效度。
3.2 “基于公式”的测量方法
“基于公式”的测量方法(“formula-based” measures of ambivalence),也称作矛盾态度的间接测量法(indirect measurement) [1],该方法分开测量个体对态度客体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评价。Kaplan(1972)最早使用这种方法测量矛盾态度。他将语义辨别测验(semantic-differential technique)进行修改,使之能够分别测量态度客体的积极和消极属性,这种方法称为分离语义辨别测验(the split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asure) [8]。例如,Urland和Ito(2005)在饮食控制和矛盾态度的关系研究中使用了该方法,研究表明,饮食控制程度较强的被试会对富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食品产生较高的矛盾态度[9]。“基于公式”的矛盾态度测量方法也存在着问题,如被试在进行积极评价时,需要完全忽略态度客体的消极方面,而许多被试很难做到这1点[3]。同时,在公式测量法中如何将分离的积极和消极评价整合成1个表示矛盾态度强度的指数?这也是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所关注的问题[1][2][10]。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公式来实现这1目的,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整合公式是由Grffin提出的[2]:Ambivalence =(P + N)/ 2 -︱P-N︱。
3.3 “基于信念”的测量方法
“基于信念”的测量方法(belief-based measure),主要强调考察与态度客体有关信息的自然属性。该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开放式测量 (open-ended measure)和闭合式测量(closed-ended measure) [3]。开放式测量方法要求被试依据指导语自行报告与态度客体有关的属性词。例如,Maio,Fincham和Lycett(2000)在依恋类型与对父母的矛盾态度的研究中使用了该方法,要求被试写出与母亲有关的10个词语,然后,依据被试对所选择词语的积极和消极评价利用公式
-2-
计算矛盾态度指数[11]。闭合式测量方法和开放式测量方法大体相似,只是闭合式测量方法要求被试从已列出的与态度客体有关的属性中进行选择。“基于信念”的测量方法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被试很难报告自己所掌握的有关态度客体的所有信息。
总之,以上几种测量矛盾态度的方法各有1定的适用范围,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因而在实际研究中具体使用哪1种,应根据研究问题、目的而定。另外,对以上各种测量矛盾态度的方法的信效度有待进1步探讨,这也是以后矛盾态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之1。
4 矛盾态度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矛盾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第1,探讨引发矛盾态度的因素,即矛盾态度如何产生;第2,探讨矛盾态度本身的特性;第3,探讨矛盾态度对信息加工的影响;第4,探讨矛盾态度对行为意图和行为的影响。
4.1 矛盾态度的引发因素
4.1.1 客体因素
这部分研究相对来说较少,以往研究多探讨与健康有关的行为(health-related behaviors )所产生的矛盾态度。Spark(2001)等人认为,与健康有关的行为较易产生心理冲突,从而引起矛盾态度[12]。Conner(2002)指出,与健康有关的行为所产生的矛盾态度,来自于该行为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不同而带来的冲突,例如体育锻炼,这种行为的近期效应是不愉快的,但从长远来看却能促进健康,个体对这种行为较易产生矛盾态度。同时,Conner将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分为两种:1种叫做健康保护行为,例如体育锻炼;另1种叫做健康冒险行为,例如吸烟[3]。Conner(1998)在研究中探讨了12种与健康有关的行为与矛盾态度的关系,结果发现,与饮食有关的行为最易引发矛盾态度,例如饮酒和食用低脂肪食品等[13]。
4.1.2 人格因素
以往的研究探讨了1部分与矛盾态度有关的人格因素,例如,认知渴求(need for cognition),个人无价值恐惧(personal fear of invalidity) [14],亲密需要(need for closure)以及自我控制(self-monitoring) [15]。Thompson和Zanna(1995)的研究表明,认知渴求与矛盾态度强弱程度显著负相关,而个人无价值恐惧与矛盾态度强弱程度显著正相关[14]。但Sparks在对食用巧克力和肉类的矛盾态度的研究中却认为,认知渴求和亲密需要这些人格特质与矛盾态度没有显著的相关[15]。由此可见,目前引起矛盾态度的人格因素研究还很薄弱,未来的研究还应深入探讨不同的人格类型与矛盾态度之间的关系。
4.2 矛盾态度的特性
4.2.1 矛盾态度的稳定性
以往的许多研究表明,态度的强度越强,那么其跨时间的稳定性就越好。很多研究者认为,态度的稳定性是评估态度强度的1个重要因素[16] [17]。据此说来,矛盾态度应该表现出较差的稳定性。
1些研究表明矛盾态度的稳定性较差。Bargh等人(1992)使用公式法在间隔两天的情况下,测量了被试对92个矛盾态度客体的态度变化。结果发现,在间隔两天的情况下对同1态度客体产生1致性评价的被试,与产生不1致评价的被试相比,具有较低的矛盾态度[18]。但是,Bassili(1996)的研究却报告了相反的结论,他在两周内测量了被试对1些社会问题的态度,结果发现矛盾态度与态度的稳定性并没有显著的负相关[19]。
综上所述,尽管有很多研究对矛盾态度的稳定性进行了探讨,但研究结果很不1致甚至相悖甚远,并没有确凿的研究证据表明矛盾态度的不稳定性特点,将来的研究应进1步探讨矛盾态度的稳定性问题。 -3-
4.2.2 矛盾态度的易变性
由于矛盾态度是基于不1致的评价而形成的,因此,持有较高矛盾态度的个体较易受说服性信息的影响。1些研究证明了这1假设。Bassili(1996)考察了被试在面临说服性信息时对3个客体的态度变化,研究表明,被试对客体的矛盾态度越强烈,越易受说服性信息的影响[20]。在Armitage和Conner(2000)的关于低脂肪食品的矛盾态度研究中,研究者向被试提供说服性材料,包括英国政府提供的脂肪摄入量材料,低脂肪饮食的好处等等,结果表明,5个月后最初对低脂肪食品持矛盾态度的个体的态度变化最明显,他们对低脂肪食品的积极评价有显著的增加[20]。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综上所述,以往大部分研究都证明了矛盾态度具有易变性的特点,这也许与研究者们所选取的材料比较1致有关;故而在以后的研究中,应以其他1些不同种类的态度客体作为研究材料,进1步深入探讨矛盾态度的特性。
4.3 矛盾态度对信息加工的影响
当个体持有矛盾态度时,它对信息加工的影响是怎样的,会促进还是会抑制信息加工?研究者对这1问题持不同看法:1种观点认为较高的矛盾态度难以引导个体对与态度客体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即会抑制信息加工;另1种观点则认为矛盾态度会促使个体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
Breomer(1998)的研究支持第1种观点。在Breomer的研究中,低矛盾态度的个体倾向于处理与初始态度1致的信息,而高矛盾态度的个体并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21]。
然而,更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第2种观点。在Maio等人(1996)的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具有较高矛盾态度的被试对说服性信息进行较多的系统加工,而较低矛盾态度的被试则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Maio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矛盾态度会引起个体的不舒服体验,而对信息的精细加工可以产生明确的积极或者消极评价,从而缓解这种不舒服体验[22]。Nordgren等人(2006)的研究证明了这1点,即持矛盾态度的个体易产生不舒服的体验,同时,对信息的精细加工可以降低这种不舒服体验[23]。除此之外,Jonas等人(1997)认为导致持矛盾态度的个体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的原因还在于,较高的矛盾态度降低了个体对自己所形成的态度的确信程度,而确信程度的降低导致了较系统的信息加工[24]。
4.4 矛盾态度对行为意图和行为的影响
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的发生。例如,1个人不赞同政府对罪犯实施死刑,那么在是否废除死刑的投票活动中,他很可能会投赞成票。矛盾态度同样会对个体的行为意图和行为产生影响。
1些研究者假设,矛盾态度会减弱态度与行为意图以及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与非矛盾态度相比,矛盾态度较难预测行为的发生,即矛盾态度和行为意图以及行为的1致性较差。1些研究验证了该假设,Jonas等人(2000)的研究表明,高矛盾态度影响到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联[25]。Conner等人(2001,2002,2003)的1系列研究探讨了在食物选择中矛盾态度与行为意图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其大部分研究结果支持研究假设,即矛盾态度削弱了态度与行为意图和行为之间的关系[26] [27] [28]。
但是,也有1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的情况下,矛盾态度也会增强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例如,在Jonas等人(1997)的研究中,通过实验的方式控制了矛盾态度,结果表明,即使持有较高的矛盾态度,态度与行为之间仍然很紧密[24]。
5 问题与展望
-4-
目前,关于矛盾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矛盾态度的概念界定、测量方法,矛盾态度的产生与特性,以及矛盾态度对信息加工、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的影响方面。但是,在该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1步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1,矛盾态度的概念需要进1步明确界定。1部分研究者认为矛盾态度是1个与具体领域相结合的概念,例如,对不同种族的矛盾态度,对不同性别的矛盾态度[1]。而1部分研究者却认为矛盾态度是表示态度强度的1个因素[27]。因此,将来的研究需要对矛盾态度的概念进行更为清晰的界定。
第2,矛盾态度的测量方法需要进1步完善。以往研究使用了多种方法测量矛盾态度,每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应该依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将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讨各种方法在应用于不同态度客体时的相互关系。同时,以往矛盾态度测量方法大多属于自我报告的方法,对矛盾态度的探讨存在局限性。因此,随着矛盾态度研究的深入,矛盾态度的测量方法急需完善。由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发展,1些研究将内隐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矛盾态度的探讨,对矛盾态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益的补充。例如,De Liver等人(2007)利用单任务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探讨了矛盾态度的结构中存在着较强的积极和消极评价,以及矛盾态度和中立态度的区别[29]。
第3,引起矛盾态度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以往的研究大多探讨与健康有关的行为与矛盾态度之间的关系,对其它引发矛盾态度的客体因素很少涉及。此外,尽管也有1部分研究探讨了矛盾态度与人格因素的关系,但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缺乏。同时,也有研究探讨了如何降低个体的矛盾态度[23],但是对该问题还需进1步深入探讨。
第4,关于矛盾态度特性的研究结果还存在很多分歧。虽然1部分研究证据表明矛盾态度稳定性较差,但也有研究提出了相反的结论;虽然大部分研究结果支持矛盾态度会减弱态度与行为意图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但也存在反例。因此,对矛盾态度的特性研究还有待进1步深入。
总之,关于矛盾态度的研究已成为态度领域的1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领域的发展必将推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Jonas K, Broemer P, Diehl M. Attitudinal Ambivalence.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0, 11: 35~74
[2] Thompson M M, Zanna M P, Griffin D W. Let’s not be indifferent about (attitudinal) ambivalence. In: Petty R E, Krosnick J A eds. Attitude Strength: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95. 361~386
[3] Conner M, Sparks P. Ambivalence and attitudes.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 2000, 12: 37~70
[4] 吴明证, 梁宁建, 许静等. 内隐社会态度的矛盾现象研究.心理科学, 2004, 27(2): 281~ 283
[5] Larsen J T, McGraw A P, Cacioppo J T. Can people feel happy and sad at the same t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81: 684~696
[6] Bassili J N. Meta-judgmental versus operative indexes of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he case of measures of attitude streng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 637~653
[7] Lipkus I M, Green J D, Feaganes J R, Sedikides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itudinal ambivalence and desire to quit smoking among college smoker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31(1): 113~133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8] Kaplan K J.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