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业本钱法(1)(2)
2014-12-09 01:39
导读:2、以为ABC的本质就是以作业作为确定分配间接用度的基础,引导治理职员将留意力集中在本钱发生的原因及本钱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本钱计算结果本
2、以为ABC的本质就是以作业作为确定分配间接用度的基础,引导治理职员将留意力集中在本钱发生的原因及本钱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本钱计算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本钱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制造本钱法中间接用度责任不清的缺点,并且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用度在ABC系统中变为可控。所以,ABC不仅仅是一种本钱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本钱控制和企业治理手段。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本钱控制和治理,称为作业治理法(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以下简称ABM)
ABC的本钱固然是“完全消耗本钱”,但是并不同于中国1992年以前的“完全本钱法”的本钱,由于ABC的本钱夸大的是“消耗”的本钱,未必包括全部生产能力本钱,即不一定即是“投进本钱”。比如,假如一台机器每月正常产量是100件产品(代表了生产能力和投进本钱),但是假如企业只投产了80件,就存在着20件(100件减80件)产品所对应的“未利用生产能力本钱”,而ABC下产品的本钱就不包括“未利用生产能力本钱” ,只指全部投进本钱的80%;相反“完全本钱法”是原苏联模式的照搬,核算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全部投进本钱,指运输用度和生产、治理、理财用度等全部支出项目,包含了“已利用”和“未利用”生产能力本钱。
第二节 ABC产生的依据
那么,ABC理论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客观依据呢?
一、 理论依据。
ABC的理论依据是:传统的本钱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本钱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用度进行分配的比例,这是不公道的;本钱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目,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本钱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实践依据。
(1)从必要性上来讲,ABC产生的依据体现在针对传统本钱计算法的科学性、传统治理会计的研究和实践中对于本钱习性的假设所产生的质疑。
传统本钱计算法假定直接本钱比例较高,同时,传统治理会计中,把本钱习性划分为变动本钱和固定本钱,并且建立模型y= a b x,而这种本钱的划分和模型的相关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业务量也无明显变化的假设上的。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要应对多变的市场风险,夸大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了战略治理,企业治理部分对持续经营的要求日益增加,而从长期经营的角度来看,尽大部分本钱都是变动的,传统以为本钱属性应该划分为固定本钱和变动本钱的假定和模型y= a b x,很大程度上失往了时间上的相关性;吞并的浪潮、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全球化,导致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突破了模型y= a b x的业务量假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化、自动化日益普遍,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网络经济为首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已经到来,这些经济活动,导致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直接本钱投进比例大大降低,很多企业的间接本钱占尽大部分,这导致模型y= a b x即使在短期内和一定业务量内也失往了相关性。时代的发展,需要一种解决传统信息失真题目、打破y= a bx 模型的本钱计算理论,而ABC就是满足这一需要的理论。
(2)从可能性上来看,适时生产法(Just In Time, 以下简称JIT)为ABC的可行性创造了条件。
在日本等国家,JIT已经逐渐推广。该生产系统中,企业在生产自动化、财务电算化条件下,公道规划,大大减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周转时间,使原材料进厂、产品出厂、进进流通的每个环节,都能紧密衔接,甚至完全消除停工待料、有料待工等浪费现象,减少生产环节中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活动,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正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本钱、全面进步产品质量、进步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JIT系统需要较高的治理水平。如要有“零存货制度”,以保证减少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占用的资金,真正做到适时生产,进而要求良好的交通、完善的原料市场等社会条件;要有“零缺陷制度”,保证各环节衔接正常,及时提供合格产品;要有“单元式生产制度”,如同银行的“柜员制”,消除过细的分工,这又要求车间工人是全能的,保证封闭式生产,由于过细的分工带来了过多的流水环节。目前这些在中国很难完全做到,但我们可以努力逼近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