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2014-03-16 01:08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试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当代中国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


  [摘要]当代中国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人民大众进行,使人民大众了解、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及其结果。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前提;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队伍建设和提高人民大众素质为重心;以改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与机制为基本点。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宣传者;人民大众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人民”,“开展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人民大众进行传播,使人民大众了解、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及其结果。笔者认为,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以下路径选择。简单地说,就是要坚持“一个前提、两个重心和三个基本点”。

  一、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前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特色、时代特色。”要实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一方面,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理论工作者从中国现存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推进理论的与时俱进。邓小平曾说过:“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只有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才能指导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才能体现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另一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紧系民生。即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大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尊重群众,坚持以人为本,紧系民生。理论的发展是为了解决现存的实际问题,在我国,人民是的主人,理论的发展理应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相联系,为人民大众服务,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

  二、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队伍建设和提高人民大众素质为重心

  (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队伍建设为重心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作为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基本要素,理论宣传者要根据人民大众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灵活地选择传播的方式方法,组合理论内容,统筹各种资源,这就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加强理论宣传者的专业素质建设。由于理论宣传者队伍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既有专职的理论宣传者,如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专门的理论工作者等,又有兼职的理论宣传人员,如英模、先进个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队伍的层次性明显,其中一部分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对理论的把握不够准确全面,对传播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得不好,从而影响了理论传播的效果。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对理论宣传者进行专业培训与指导,创造机会加强理论宣传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鼓励他们多学习、多体验,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要提高理论宣传者的人格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的工作成效不仅取决于他们的专业素养,还取决于他们能否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普通人民大众而言,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直观感受不仅来自于党和国家的政策,还来自于那些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示范人群,理论宣传者就是示范人群中的一部分,他们的言行对人民大众的影响很大。

  (二)以提高人民大众素质为重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与人民大众之间的互动,贯穿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始终。人民大众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十分突出,它决定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需要凸显层级性,即对不同的大众群体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

  提高人民大众的素质,首先要提高人民大众的水平,降低他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难度。人民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与理论大众化程度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在人民大众文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才能更好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要激发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断纠正各种妨碍理论学习的心态和情绪,而逐步培养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需要耐心引导人民大众,切实破除诸如“理论是虚的,学习理论不实惠”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创造、利用各种机会让人民大众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继而激发其兴趣。最后要引导人民大众认同马克思主义,帮助部分先进分子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情比较复杂,有人反感排斥,有人倾其一生追求。对待反感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理论宣传者应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去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成由“反感”到“接受”再到“喜爱”乃至“信仰”的转变;对于部分先进分子,需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完成由“愿意学”到“自觉学”、由“受众”到“宣传者”的转变,使他们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上一篇:文本与现实:论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双重维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