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从救国到提出受教育的权利理论
工农群众的教育问题,一直放在毛泽东的心里。青年时期,毛泽东积极投身平民教育活动。他既担任过小学教师和校长,又创办过工人夜校、湖南自修大学、农民夜校。1919年,毛泽东利用当时湖南某些人士所办的“船山学社”的地址和每月四百元的经费,创办了“自修大学”,对广大有志升学但无钱上学的青年不收学费。他反对教育被有产者所垄断,认为“普及于平民。”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32天之后,写下了影响广泛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该报告中列举了l4件大事,其中第十二件大事就是“文化运动”。毛泽东指出:“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教育的人民,这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农民们开始自己办“夜学”,学习文化知识。这时期,他认识到了农民能不能受教育,关键在于有没有权利和权利,农民只有有了自己的政权,然后才可能有受教育的权利。如若不然,“空唤普及教育,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毛泽东从开始推崇教育救国到后来抓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受教育的权利理论,体现出他革命性的教育思想。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集中表现。”
(二)坚持办学的群众路线,保障工农大众受教育
1934年,苏维埃政权在瑞金建立的时候,毛泽东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一路的发展使毛泽东对教育为人民服务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看,逐渐的,在毛泽东一系列的讲话和著作中,他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为人民办教育的思想。l940年1月,他指出,新主义文化教育,“它应为全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在此,毛泽东强调了普及群众教育的重要性。
解放战争胜利以后,毛泽东在他草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写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1950年,毛泽东为当时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刊物——人民教育》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上明确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设立并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
这样,以工农为主体的各类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到1981年底,文盲率由解放前的80%下降到22.3%,数以亿计的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得以造就。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三全面发展观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教育应该使受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为目标,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归宿。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三育并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通过课堂学习文化知识,可以教育学生让学生学到知识技能,使智力得到发展;通过老师及长辈的言传身教,可以加强学生的修养,使品德得以提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毛泽东认为,德、智、体三方面,就其本质来说是辩证统一的、是互辅互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它为新中国成后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供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同志对旧中国造成的脑、体劳动之间的对立深恶痛绝,他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倡“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要求劳动者参加文化补习,扫除文盲;1953年,毛泽东要求广大青年同志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7年,毛泽东更是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