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互帮互学的师生观
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教”和“学”的关系。古人早就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教师也不是全能全才的,对于不知道、不清楚的地方,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学习。这一点,毛泽东早就告诫过工作者。他说,“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官教兵、兵教官”。他强调,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也应该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互帮互学、互教互学。
另外,毛泽东也非常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其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来使学生学好知识和本领。
五终身学习观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也是20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位倡导与亲身实践终身读书学习理论的楷模。毛泽东的一生是终身学习的一生,无论作为青年学子,还是党和国家的领袖,他的读书学习实践总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毛泽东反对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他认为学习目的在于经世致用。
毛泽东早在20世纪初就站在时代的高度,的高度,高屋建瓴、身体力行地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其一生的终身读书学习精神和革命实践为后人树立了终身读书学习的光辉楷模和典范。
五四时期,毛泽东传播,参与中国共产党筹建,就在于他对各种理论思潮做了认真到比较,从而选择和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并为之献身。毛泽东的选择和信仰的确立,在于他早年阅读了大量的传统文史典籍,近代以来介绍西方的著作,新运动开始后,国内学者传播新思潮方面的书,以及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作为宣传家和实践家,感到精神非常“饥渴”,其读书主要是为了实践的需要。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主要在偏远开辟根据地,开展军事斗争,变了,常常是无书可读,很苦闷。于是,他给当时上海的党中央写信说,无论如何给他搞一些书,还开了一批书单,说“我知识饥荒到十分”,“我们望得到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小事弃置”。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的读书的一个高峰期。毛泽东同志说:“一天不读是缺点,三天不读是错误”。他还曾这样袒露自己的胸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1938年8月22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说:“你学到一百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你死了,你还是没有学完,而由你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再学下去。”在延安时,他还说过一句话:“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读书更多更杂。据,毛泽东的阅读范围涉及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军事、历史、、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共11大类。1975年,毛泽东已82岁了,身患眼疾,不能看书,还专门请一位大学老师给他读书。文献记载,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在看书看文件。毛泽东逝世后,保存在他菊香书屋的书,有九万多册,其中有不少书籍留下他的批注和圈画。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从少年、青年到老年、到逝世,是终身学习的一生。正是毛泽东的不断读书,认真思考、钻研和实践,使毛泽东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