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二元权力结构: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9)
2015-02-02 01:07
导读:经验材料表明,两票制、两选联动机制对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完善党支部的核心领导是有效的。保证这种有效性的制度安排,正是在党支部建设中所导入
经验材料表明,两票制、两选联动机制对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完善党支部的核心领导是有效的。保证这种有效性的制度安排,正是在党支部建设中所导入的直选制度机制。村民群众对党支部书记及委员的人选问题,开始拥有发言权。这对中国政治发展来说,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对维护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无疑会发挥积极作用。
Jean C. Oi 和Scott Rozelle提出了“二元权威结构”的概念,他们的视野是决策权在村庄各组织如何配置。参见Oi and Rozelle, Elections and Power: The Locus of Decision-Making in Chinese Villages,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2, June 2000, pp.513-539.
郭正林:《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博士论文),香港:香港浸会大学,1999,页2。关于权力资源、权力资源组织形式(权力结构)的讨论,可参阅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页48-54。
罗伯特·达尔(Robert A. Dahl)著,王沪宁、陈峰译:《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页72-76。
同上,页47。
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页8-9。
笔者的经验分析发现,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出现“党强村强”、“党强村弱”的可能性大。弱集体经济-强私营经济的村庄,出现“村强党弱”的机会比较大。那些“党弱村弱”的瘫痪村,绝大部分出现在那些公-私经济均落后的“空壳村”。这表明权力资源在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实际配置,与村庄公-私经济的强弱对比呈正向相关。
参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农民日报编辑部联合课题组(赵树凯执笔)?lt;矛盾·引导和历史的契机—关于196封农民来信的初步分析>,载《农民日报》(1998年1月28日)。
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党的组织工作言论集》,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页307-308。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张厚安、徐勇主编:《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页516-517。
广东省民政厅长许道生:<关于我省村民自治工作的情况汇报>(2000年10月23日)。
林若(原广东省委书记)曾分析了实行管理区体制的客观原因:一是广东农村的人口规模比较大,平均3000多人一个村,有的聚族而居的大村甚至人口上万,相当于一个小乡的规模,而一个自然村人口也有七八百人。考虑到村大,便于管理,有必要把村委会建制下沉到小村,在大村一级设立管理区办事处。二是着眼于引进外资,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因为管理区办事处的性质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关,外商觉得靠得住,办事也比较方便。
参阅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关于理顺广东农村管理区与村委会关系的调查报告>(1998年4月)。省人大农委林健文、省民政厅基政处王先胜提供了启发性意见(1999与2000年)。
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参见Kevin J. O’Brien and Li Lianjiang,, “Accommodating ‘Democracy’ in a One-Party State: Introducing Village Election in China,” in The China Quarterly, special issue(2000), pp.465-89; Daniel Kelliher, “The Chinese Debate over Village Self-Government” in The China Journal, No.37, January 1997, pp.63-86. 何包钢、郎友兴:<村民选举对乡村权力的影响:对浙江个案的经验分析>,见《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16期,2000年春季卷,页99-124。
与省市民政部门有关干部的座谈,1999年3-6月,2000年11月。
与有关民政干部的访谈,2000年11月。
中山调查,1999年2月。
与省市有关官员的访谈,1999年4月,2000年12月。
与中山、南海、新会等地有关党政干部的情况交流。
与省民政厅有关干部的座谈,2000年11月。
中山调查,199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