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10)
2015-02-03 01:09
导读:拉库伯里以黄帝为中国文明奠基者,当本于《史记·五帝本纪》的帝系,与王夫之所据同。王氏所倡黄帝界定中国“种类”畛域之说,在晚清已成汉民族主
拉库伯里以黄帝为中国文明奠基者,当本于《史记·五帝本纪》的帝系,与王夫之所据同。王氏所倡黄帝界定中国“种类”畛域之说,在晚清已成汉民族主义者之共识。革命派的黄节说:“衡阳王氏,当有明鼎革,抱种族之痛,发愤著书,乃取轩辕肇纪,推所自出,以一吾族而统吾国。”[注解:《黄史》,《国粹学报》1905年2月,9页。] 改良派的梁启超也以轩辕为本民族肇纪:“黄帝以后,我族滋乳渐多,分布于中原,而其势不相统合……逮嬴秦兴,而中国始统于一……群学公例,惟内力充实,乃能宣泄于外,亦惟外兢剧烈,而内力乃以益充。”[注解:《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六 》,1页。]
但王夫之时代并无人种分黄、白、黑之概念。他建议“述古继天而王者,本轩辕之治,建黄中,拒间气殊类之灾,扶长中夏以尽其材,治道该矣”[注解:《黄书》,538页。]。这个“黄中”是一种抽象的帝德。应劭《风俗通》卷一“五帝”条下释黄帝曰:“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德施四季,与地同功……”[注解:载《传世藏书》1册,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3页。]晚清的汉民族主义者 ,既经现代西方种族主义洗礼,势不免扯上人种关系。蒋观云认为“夫我人种,自移居中国后,固划然自为一种族,然以大种族而言,固为东洋之黄种”[注解:《中国人种考》,《新民丛报》55号(1904年1 0月23日),49页。]。这里既可与大亚洲主义相呼应,又能划清中国这个历史民族的 畛域,以别于其他亚洲民族。
此时的中国思想界面对西方总不免有点自卑感,“中国民族西来说”可以补偿这个心理,也有助于黄白二色人种共同主宰世界之构想。为了迎合当时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败”原理,中国民族必须是外来征服者而不是原住民,有如入主印度的雅里安人、征服英格兰的诺曼人、建立美国的英裔,以及来自东北亚的大和民族。康有为的一段话最能透露此种心理:“我南省原皆猫、NFDD7!ⅹNFDA9V地方,今已为我黄帝子孙逼处,猫、、NFDD7!ⅹNFDA9R嘟绝矣”,因此,面临“今白种将遍地球”之局,中国人该力求避免同一命运[注解:《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序例》,《康有为与保皇会》, 251页。]。
大学排名 中华帝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世界帝国,在清末强被纳入“民族国家”这件紧身衣。因当时满汉矛盾的环境,汉族中心思想势不免成为此转化之机制。这个偏失,在民国成立后曾用“五族共和”的公式去补救。但黄帝崇拜至今犹存,而“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和“汉族是黄帝子孙”这两个命题是否可以混为一谈,也鲜有引起疑问。
结语
“民族国家”是一件进口货,因此当天朝中心的天下主义被现代民族主义取代之时,中国亦在符号学意义上被“非中心化”。在适应现代而新发明的国史叙事里,其源始(archia)与目的(telos),即一首一尾,都变成了外来之物。轩辕黄帝是来自巴比仑的“尼科黄特”,作为现代国家称呼的“支那”一词却是日文。中国本来是一个“天下”,只有朝代之名而无国号。清末第一代民族主义者急于否定“大清”,无意识地捡起了日本人称呼中国的“支那”。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般是沿用“中国”一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亦恢复这个用法。但在中间这段时期,尤其是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偏好用含贬义的“支那”一名,“表示中国是保守不能自拔的扰乱之区,与作为现代亚洲国家的日本形成鲜明对照。”[注解:Stephan Tanaka,Japan餾 Orient:Rendering Pasts into History(Berkele 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pp。3-4。]至1930年,“支那”一词的侮辱性已十分明显,导致南京政府向东京提出正名的抗议,但日本的大众沿用如故[注解:〔日〕实藤惠秀著《中国人
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 83年,190-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