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的挑战与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10)
2015-05-17 01:06
导读:第三,第三世界与中国的关系被理想化。人们常强调第三世界国家在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中与中国的共同点和一致性,但这一点常常被夸大
第三,第三世界与中国的关系被理想化。人们常强调第三世界国家在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中与中国的共同点和一致性,但这一点常常被夸大,因而掩盖了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矛盾和冲突。即使在60-70年代,毛泽东产生第三世界战略思想的时期,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也是不少的,中国与印度发生了边界战争,与印尼关系极为恶化,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还支持,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站在一起反对所谓的“共产主义扩张”。
实际上,邓小平在新时期的外交战略中已经开始修正这一战略。在80年代初实行独立自主战略初期,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永远是第三世界国家,并把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反霸和维和并列为中国外交三大基本原则之一。
第三世界战略对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新的时期中,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中国不保持而且加强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在邓小平看来,中国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中国要建立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中国要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国要为世界和平而努力,中国要维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以有利于中国的化建设,所以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国必须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仍然是邓小平独立自主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邓小平的语汇中,第三世界有两重含义:一是政治概念,是指与过去的两个超级大国控制的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相对而言的,它具有反霸权,不结盟,反对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含义,而且它代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从这一个意义上说,中国应当永远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所以,邓小平在谈到中国将永远是一个第三世界时,总是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将永远站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一边。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第三世界还有经济上的含义。那就是第三世界国家是经济上发展较落后的国家,是不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是这两类国家为基础组成的不结盟运动的国家。
第一,邓小平在最后的讲话中,不再认为中国应当永远做第三世界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不是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最后定位。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现在是,而且在将来的很长时间中仍将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在将来发展起来后也应当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站在一起,但中国不应当以永远是第三世界国家为荣,第三世界国家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不发展的落后的国家的含义,中国不可能,不应当,也不能够永远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邓小平所倡导的现代化的最后目标,正是要改变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不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的面貌,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不仅是一个政治大国,而且还要成为经济大国,邓小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了。”邓小平说的“少管别人的事”既指不干涉发达国家的事情,也指不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事,邓小平说的中国不要当第三世界的头,当然是一种策略,但里边也有要与第三世界国家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含义,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还特别指出,中国应当用100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然后继续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发达国家,这正是邓小平为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最后定位:摆脱第三世界国家即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的行列,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当然,到那时,“发达国家”将不再是西方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同义词。也就是说,在从经济上为中国定位时,邓小平并不把中国定位为发展中国家或者定位为第三世界国家,因为在经济意义上,发达国家是与发展中国家相对的,说中国发达起来,成了一个发达国家也还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就等于说发达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发达国家一样,这从词义上是不通的,自相矛盾的。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或者努力使中国成为接近于西方国家那样水平的比较发达的国家,正是邓小平为之努力的奋斗的一个崇高的目标。他在1975年时就曾表达过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愿望,要在本世纪未达到“比较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只是比较接近,要完全同美国、西欧、日本水平一样,恐怕办不到”,要用几十年时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们的生产能力和总产值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领土广阔,具有悠久文明的东方大国,不可以也不应当永远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永远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必须争作世界大国,必须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必须争作一个从发展中国家中发展起来的,坚持社会主义和平外交路线永不称霸的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