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政治思想中的伦理际遇(5)
2015-06-23 01:00
导读:二、近代境况 :民本观念与人民主权 早期儒学家构想的伦理王国 ,从伦理榜样与政治权威的合一体角度 ,设想政治统治者的基本特征与作用方式。这一思路
二、近代境况 :民本观念与人民主权
早期儒学家构想的伦理王国 ,从伦理榜样与政治权威的合一体角度 ,设想政治统治者的基本特征与作用方式。这一思路向下延展为一种发挥操作功能的政治统治方式 ,势必走向统治者自我约束而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禁欲并获回报的地步。在统治者的道德伦理善心的主导下 ,他的私欲受到抑制 ,他的公心极大地发展。基于这种设准 ,早期儒学家对统治者的统治方式 ,尤其是对被统治者采取的伦理姿态 ,甚为关切。孔子强调“民无信不立” ,民众的信任 ,成为政治统治得以成立的根据。而孟子不仅继承了这一基本原则 ,强调“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 ,与之聚之 ;所恶 ,勿施 ;尔也。” 孟子在此将民心向背 ,实即道德伦理力量的走势与政局控制勾连在一起。同时 ,孟子更认定“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 统治者将民众的认同 ,即道德归化与政治归顺 ,与统治者为民富有主动精神地尽力服务相联系 ,则政治上的力量自在不言之中。而将这一原则提升为一种统治策略的总体框架 ,便是孟子的名言所示的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这句话 ,不单是一个统治者与统治对象的顺序安排的陈述 ,更重要的是 ,它代表了早期儒学对政治合法性问题思索的原则性意见 :一方面 ,民贵 ,贵在其是政治权能的依托 ;另一方面 ,民贵 ,贵在其构成伦理关怀(统治者 )与真诚回报 (被统治者)的关联性之基石。由此 ,民得以成为政治统治的受制性主体 ,成为统治者应予认真对待的社会集群。此后 ,荀子亦强调“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在孟子原则性地强调重民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从统治的生死存亡前途上 ,确认了民众的“政治地位”。董仲舒尽管认为君民关系是“屈民而伸君” ,但其提法是有两个前提的 ,一是这作君的能够有合乎伦理要求的行为意愿 ,能够做到“以仁安人 ,以义正我” ; 二是屈民需以“君者不失其群”而“无敌于天下”的重民为起点的 ,伸君以君的“德侔天地”为引申或抑制的准则。可见 ,早期儒家的民本观念是一直往下贯甚而达于整部儒学史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早期儒家伦理政治观中的重民思想、民本主张 ,与兴起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的人民主权观念 ,有旨趣上的可比性。人民主权观的阐释者中 ,极为注重于在道德与政治的边界上立论的 ,莫过于卢梭。卢梭对现代社会的不公 ,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他认为 ,近代理性主义主张的理智优位观念 ,是一种危险的观念 ,它于虔诚是有害的。科学则是破坏性的 ,因为它夺走信仰 ;理性本身亦是坏事 ,因为它标榜小心谨慎以反对道德的直觉。但是 ,虔诚、信仰、道德直觉 ,是人格成长与社会结构的所寄。因此 ,以对人的天性善良的信念作为社会政治论述的基本原则 ,就是一个必然的取径。 而卢梭相信 ,善良道德在普通人民中最为纯真。在这里 ,普通人民是作为一个集体名词使用的。循这一规定 ,卢梭对教导人们服从集体、遵守习俗的道德准则非常推崇。诸如忠诚与爱国主义一类的道德品质 ,受到他的美誉。由此向下推延 ,卢梭对个人主义的道德观自觉地采取疏离的态度。卢梭的这一取向 ,一者来自他早年生活的日内瓦共和国。卢梭的精神家园的氛围是 :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 ,清教倾向的政治模式 ,整齐划一的道德风尚 ,舆论一律的良心监察。 这使卢梭形成了以道德的眼光看社会政治生活的思维定势。二者卢梭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尤其是在下述两点上 :一点是政治隶属基本上属于伦理性质 ,法律和权力只是第二位的。二点是城邦的一个内在原则 ,即认为社会本身是主要的道德感化机构 ,它代表着最高道德准则。 柏拉图的取向决定了卢梭的理论意图。他努力打通道德与政治的界限 ,认定“政治体也是具有意志的道德实体” ,于是 ,这一政治体对每一成员的生存与幸福的保障 ,就成为政治体的运作目标。而在这个政治体———即国家中生活的个人 ,也就具有纯真的爱国主义感情。爱国主义 ,不仅成为最高道德 ,而且成为一切道德的源泉。追究这一政治体得以形成的原因 ,是由于公民依契约形成的“联合体”所具有的道德人格和集体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