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西政治思想中的伦理际遇(7)

2015-06-23 01:00
导读:有此差别 ,当然与二者面临的历史背景有关。站在近代历史的边缘 ,权力主体之由统治者转向人民 ,道德仪轨之由统治者框定转向人民约成 ,是依托历史反思


有此差别 ,当然与二者面临的历史背景有关。站在近代历史的边缘 ,权力主体之由统治者转向人民 ,道德仪轨之由统治者框定转向人民约成 ,是依托历史反思现实的卢梭所具有的思想优势。而于早期儒学 ,历史的初始状态所可展示的 ,还只是各社会要素几近混一作用的初期社会机制。儒的民本论与卢的民主论 ,还是有本质界限的。尽管二者所导引的社会政治生活都可谓是悲剧的。

三、现代情形 :均平主张与正义理论

早期儒学在建构伦理政治理论 ,预制伦理王国之时 ,一方面 ,以伦理榜样与政治权威的合一体来统摄伦理王国 ,使伦理王国的人心秩序由既成伦理来呵护 ,使伦理王国的政治秩序由宗法血缘关系来保障。另一方面 ,又以少数高层统治者在治国过程中 ,对民众的看重 ,来争取政治的合法性认同。从而 ,强化伦理王国的稳态结构机制。但是 ,推论到这一步 ,仍未能解决伦理王国预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面对必然而有的政治权力分割与各种利益资源的分配 ,如何可以保证温情脉脉人人感动的伦理驾驭 ,维持其效果不变 ?解决这个问题 ,涉及到伦理通贯的彻底性问题 ,因而也涉及到关怀民众而民众是否认同 ,认同有否坚实的、可值依赖的权利——利益机制的依托问题。

早期儒学中孔孟二人对利益分配机制的关注 ,是为人瞩目的。孔子有句关涉分配利益的名言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贫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孔子的这句话 ,应当说是包含了对伦理政治所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一关键问题的综观性意见。其一 ,它首先论述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生活中 ,利益的分配原则。对于一个共同体中生活的众多人而言 ,贫困并不是一个紧要的问题 ,平均才是一个制约性的政治瓶颈。因为只要利益上的分配达到均平的状态 ,大家共同面临贫困的处境或挑战 ,都最低限度地保证人们不会因利益占有的差别而发生冲突与对抗。经验事实常常向我们显示 ,贫困对人而言可以忍耐 ,差别对人却难以接受。人的从众心理亦会投射于对个人与他人利益占有的状态之心理反应上 :人人如此 ,穷就穷罢了 ;惟我独穷 ,愤慨情绪便陡涨。在这点上 ,孔子处于利益分配机制很不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异常滞迟于生活要求的状态下 ,可谓是点到了分配问题的关节点上。其二 ,它论及被统治对象对统治者认同的条件性问题。这一条件即一个“安”字。安 ,自然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统治秩序较为合情合理 ,成功地将社会的对抗与冲突可能性 ,降到最低限度 ;二是降低冲突可能的前提 ,当为上文表达的均贫富。在财富分配比较均平、各得其分的情况下 ,社会冲突的利益根源就被剪除了。而经验事实亦表明 ,利益占有的悬殊 ,常常是社会不安、国家动荡最直接的也是最深厚的原因。其三 ,它处理了利益分配—社会安定—国家安危的关联性问题。这种关联是 ,财富平均 ,便无所谓贫穷 ;无所谓贫穷 ,人们的利欲之心不致于膨胀 ,这就基本上保证了社会的安定 ,使大众达到无冲突意义上的团结 ;达到了基本团结 ,国家的安危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 ,政权的延续也就不会面临颠覆的危机。由此可见 ,财富的均平 ,既是伦理政治必须要求的利益分配方式 ,又是伦理政治别无选择的利益划分机制。它是前提性的 ,因为缺了它 ,社会安定与国家安稳就成了问题 ;它又是归宿性的 ,因为有了它 ,社会安宁与政权认同就有了保障。孔子的这一观念 ,还以所谓“君子周急不继富”的换算式表述 ,“博施济众”的吁请、“老安少怀”的期冀 ,获得进一步的阐释。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均平要求 ,是一种古典式的平等要求 ,是早期儒家学者———孔孟荀董的共同立场。孟子的井田论述 ,颇有象征意义。在古典时段 ,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分配的均平与否 ,与土地占有的均等与否 ,有密切的关系 ,孟子指出 ,“夫仁政 ,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 ,井地不钧 ,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漫其经界。经界既正 ,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请野九一而助 ,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 ,圭田五十亩 ,余夫二十五亩 ,死徙无出分 ,分田同井 ,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对井田制的构想 ,对孔子的均贫富观念 ,应当说做了具体的描绘 ,至少使儒家的均平观的三大原则凸显了出来 :其一 ,财富的均平性分配或占有 ,构成了均平的主要祈求。而其中土地的均等分配作为“制民之产”的中心 ,又构成财富是否均等分配的重要标志。恒产是均平性祈求的持续性保障要求的。其二 ,社会政治生活中伦理政治操作 ,不是一种单纯的伦理期望以及伦理化的务虚工作 ,倒是需要从最实际的财富估算、均平分配上面着手。就此而言 ,尽管孟子的设想仍然未脱其虚幻性 ,但起码为伦理政治安置了一块“经济”基石。从而 ,不至于使伦理政治的均平言论变成悬空的诞语。其三 ,财富的均分 ,将对伦理政治所必须的、或必然要求的 (前者从预设上说 ,后者从操作上论 )社会和谐有所保证。社会和谐 ,一方面是政治结构上不出现公私不分的紊乱 ,用以保证秩序的“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是一个不可不保的首要原则。在此条件下 ,个人利益的分配与占有才得以有原则可循 ,此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另一方面是社会大众生活是否有一种相互关爱和帮助基础上形成的和谐氛围。按孟子说 ,囿于乡里而亲善 ,施于人情同悲苦。一种亲睦的社会人际关系 ,即是一种亲近友善而少对抗和冲突的自然性秩序。一种对冲突和对抗加以涤除的和谐 ,从现代社会学角度看 ,不可能是真正的和谐 ,现代和谐不过是冲突妥协的结果。然而 ,在传统的视野中 ,最可靠的和谐恰恰是无冲突的和谐 ,因为这样便解除了对和谐的任何威胁。伦理政治对均平的社会政治功能“规定”或陈述 ,与伦理政治要求的稳定有序 ,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在此 ,均田制产与天下皆悦与仁人无敌 ,内在地吻合起来。其后 ,荀子的“维齐”之思 ,董仲舒的“以仁安人”之言 ,均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早期儒学乃至整个儒家的均平致思的主流观念。
上一篇:从我国县乡机构设置现状看制度安排对地方政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