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科学发展观 行课题化审计(4)
2016-03-31 01:02
导读:2.对事业的作用:(1)有利于凸显高层次审计监视的“放大镜、看远镜”功能。相对于传统审计模式而言,课题化审计模式更注重揭示题目的本质——捉蛇捉到
2.对事业的作用:(1)有利于凸显高层次审计监视的“放大镜、看远镜”功能。相对于传统审计模式而言,课题化审计模式更注重揭示题目的本质——捉蛇捉到七寸处,更注重从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非正常小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看出大题目,更注重从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非正常小现象的危害中看出大题目,更注重从不足挂齿的行为细节中看出症结所在,更注重用科学的视角、发展的眼光往猜测、设计“提前量”,制定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长远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把能想到该想到的题目统统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此,无疑有利于共享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整体效能,把过往审计报告中的那些原则性的“马后炮”式的亡羊补牢性质的权宜之计扭转为“火眼金睛”式的服务未来“净化土壤”的宏观调控性质的防范对策,以彻底解决“按下葫芦起来瓢”的屡查屡犯、屡禁不止题目。(2)有利于将审计科研与审计实践融为一体,解决“务虚与务实”两张皮题目,从而形成“科研在实践中扎根,实践在科研中创新”的大科研审计观念。(3)有利于选取不同行业、不同部分、不同单位、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同一审计样本,针对一个共性题目开展跨地域、跨行业、跃时空的“大兵团作战”,而后对“战利品进行专家会诊”,拿出审计结论,促使建设性的公道化建议向决策转化,推动制度建设,营造“中医辨证论治,综合调理”的特色审计精品。(4)有利于打破为审计而审计,为完成考核指标而审计的“腾云驾雾”式工作格式,换之于在源头上找症结,从病灶区剖病理,从过程中析原因,于制度上施对策的新型审计思维模式,从而实现“七个转变”来促成传统审计模式向现代审计模式转变。一是审计职员的思维由监视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审计工作由被动服务向主动顾问转变;三是出具审计意见由原则性的“万金油式”向针对性强的可操纵型转变;四是审计形象由简单“挑刺型”向复合的“育花型”转变;五是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由矛盾对立关系向医患合作关系转变;六是审计理念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七是由为审计而审计向“今天审计是为了明天不审计”转变。(5)有利于刷新审计质量的考核指标。目前,对审计质量考核的硬指标多集中于罚没收进的收缴,大要案件移交等显性指标上,而对完善治理的治本性审计对策等软性指标相对很少,即使有,也在整个考核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大。显性指标,看得见摸得着,既便于量化,更便于考评,但它远不及隐性指标的作用深远。由于一个科学理念的萌生,一项制度的出台,它在源头治理上所产生的潜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经济指标是难以确切估算的。所以课题化审计这种新生事物,不仅可以刷新考核指标,而且可以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拔高审计文化软实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课题化审计之程序与方法
(一)审前调查阶段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选择领导所急、群众所想之事开展初步调查了解。
(二)课题立项阶段
由审计机关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课题规划,它的目的是为课题调研定基调,为制度建设立规划。内容包括准课题名称、目标及其审计对象、数目、时间、范围、方式、方法、要求等。课题立项的依据必须事关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经济。须站在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选定: 1.围绕国民
经济工作中心及当前或近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主动立项。
2.围绕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预警性题目及时立项。
3.围绕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难点、热门、焦点题目重点立项。
“要想有地位,必先有作为;要想有作为,不能全都为”。面面俱到,可能处处不到;蜻蜒点水,解决不了根本题目。因此,课题立项应坚持“项目少而精、样本范围多而广”的原则,以保证调研成果纵向有深度、工作有力度、横向有广度,体现其代表性、操纵性、指导性、实用性。要将审计的着眼点定位在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宏观决策上,工作思路定位在开展调查研究、剖析题目成因、探求解决途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