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科学发展观 行课题化审计(6)
2016-03-31 01:02
导读:4.审计剖析“五从进手法”:即从源头上找症结(从题目发生的源头剖根问底);从病灶区剖病理(从病灶区的宏观、微观两种环境剖析题目机理);从过程中查原因
4.审计剖析“五从进手法”:即从源头上找症结(从题目发生的源头剖根问底);从病灶区剖病理(从病灶区的宏观、微观两种环境剖析题目机理);从过程中查原因(从题目发生、发展过程来深查成因);从成果看危害(从题目暴露的成果来看其对人的影响与对社会的危害);从制度上施对策(通过上述深层剖析,再从机制上、制度上寻找源头堵漏之策)。
5.定性分析“因素考究法”:即从对某个事件主导者的主客观因素和事件本身所处的内外环境因素等多种成因的立体综合研究进手,进而再过滤揭示主次要因素的过程。也就是抓主要矛盾、抓“牛鼻子”的过程。其解析重点是发现量变规律,揭示质变动因,前瞻防变对策。
6.整体分析“模拟生命法”:即将企业视同生命体,运用整体系统观念来辩证分析研究企业经济运行的方法。概括讲,假如将企业比作一个完整生命体,那么其内控制度就是企业之“五脏六腑”,“躲”于生命体内,其各类交易活动就是企业的生命循环系统,显现生命运动,其账户记录即是企业之“生命体征”,“象”于外形、露于体表。内控制度是各交易活动之本、是企业生存之主宰,账户记录则是各交易活动之末、是企业生存之象,内控制度与账户记录之间通过各交易活动而连接贯通。企业的脏腑功能强,各循环系统就能健康运转,生命体征也会平稳正常,反之亦然。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生命体。运用对立同一规律往辩证分析事物,是防止得出“盲人摸象”孤立片面结论的宝贝。
7.审计成果“四化呈报法”:即错弊性事件责任化(对发现的错弊性案件要分清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追究有关职员的责任);动态性情况信息化(对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题目及其典型经验教训要分清轻重缓急及时筛选,以信息形式向有关部分反馈);建设性意见决策化(对通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要写成审计建议,尽快向决策部分提交并转化);调研性报告学术化(对重大的、宏观性的且一时不便作出决策的事项,要充分利用审计调研中把握的第一手材料,写成
调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参与学术交流,推动熟悉进步,以真正实现审计实践与审计科研工作的对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上方法辩证同一、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不可割裂。
四、课题化审计的产品与效应
成果报告是课题化审计质量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审计成果社会化的载体,是“审计作为”赢得社会地位的“产品”,是高层次监视活动服务宏观调控的武器。课题化审计成果主要分为:1.主产品——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成果,它是审计工作的躯干;2.副产品——具有反馈性、惩戒性的成果,它是审计工作的两翼。两者关系相辅相成、辩证同一、不可或缺,没有躯干两翼就缺乏动力,没有两翼躯干也飞不起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审计工作。
(一)结论报告的形成
审计小组现场审计结束后,依据课题要求,对审计中发现的情况逐一进行回类整理,对搜集到的证据依次进行筛选,对题目产生原因多角度进行分析,对案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客观地进行解剖,据此,经过“往粗取精,往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过程,拿出审计结论,提出建设意见,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根据小组报告,分门别类地对发现题目或存在隐患作出处理处罚决定和审计意见,同时对审计中形成的调研成果及典型材料进行及时反馈。
(二)结论报告的层次
1. 学术性论文。是审计职员根据课题化审计立项要求,针对审计中发现的政策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题目,经过精益求精的剖析、深思熟虑的酝酿过程而撰写的服务宏观调控的文章。
2.调研性报告。是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的治理题目或存在的薄弱环节作出的改善治理建议,被审单位可以择优选用。
审计机关作出的治理意见分两种:一种是微观治理意见:即向有关被审单位作出的指导性治理措施,一般以“审计结果报告”形式出现。另一种是宏观调控意见:即向上级有关决策部分提出的建设性治理建议,一般用“调研报告或专题
调查报告”形式上报。写作上需要留意的是:结论性文字特别是建议要具备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建设性、操纵性、可行性,切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只讲原则,不讲实用;只教“作秀”,不教内容;只顾交差,不顾绩效。一言以蔽之。审计建议不仅要回答应该加强治理,而且更应该回答如何加强治理以及具体怎么加强治理的各个细节,并经常对治理建议的落实进行指导完善和追踪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