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学术·学术批评·学术共同体——关于杨玉圣学术(3)

2013-08-05 01:32
导读:强权。也便是由于此,尽管美国人在不同时期都给中国人民的感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中国人对美国的制度所一直稳定保障着的与自由,却又始
强权。也便是由于此,尽管美国人在不同时期都给中国人民的感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中国人对美国的制度所一直稳定保障着的与自由,却又始终保持着向往和内心的渴望。


  我们的悠久的史官制度的传统,使得我们一直是一个特别善于记录的,与此同时,却又是一个特别拙于反思历史的民族。因此我们的历史无非就是帝王将相,改朝换代,循环往复地一再重复历史的灾难。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人的美国观》真的具备有如何高屋建瓴的历史高度,但它至少为如何理性地认识美国,历史地看待中国人眼中和观念中的美国,为我们提供了种种参照的可能性。比如晚清民国时期与五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国共内战时期,建国后尼克松访华前后以及毛泽东逝世前后,然后是改革开放的前后期,等等,随着不同时期的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政局动荡以及民族的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无论朝野还是知识界,始终贯穿着一条极其鲜明的民族情感的主线,然后就是怎么处于劣势(包括的政治的的)也仍然要坚守的“我族中心论”,或者干脆是在长期的对抗与僵持当中互相妖魔化……假如说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理性地认识美国的可能性,用杨玉圣的话说:美国始终是个谜,那么,在杨玉圣对中国人的美国观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有效考察之后,得出结论说:“痛定思痛,教训是深刻的。如何看美国,其实说到底是与如何看自己密切相关的。”(7)其不但切中要害,而且堪称精到。

尤其是改革开放25年后的今天,救亡图存的那惨重的一页那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更可怕的另一页被重重地翻过去了之后,现代性的问题重新成为我们现代中国的头等问题——众所周知,我们的启蒙才得以重新开始,启蒙理性话语也就成了我们当下的当务之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发在《世纪中国》的易中天的题为《一部与一个国家》的文章和发在《世界知识》2004年第21期《学术批评网》转发的杨玉圣等关于美国大选的三人谈(题为《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从大选说起》)文章,也都为我们重新认识美国和更加真切地认识自身,提供了堪称重要的全新洞见。前者对美国的法治历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独到分析,让我们能够得以具体区分何为法治何为法制,何谓民主何为共和,尤其是通过相当细致的层层剥笋似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国家必须服从宪法,而宪法之所以高于国家,则因为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就是说,作为个人的公民第一位,作为公民集合体的人民第二位,保障公民和人民基本权利的宪法第三位,由宪法派生的第四位,由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国会、机构和法院最后一位。这就是美国人建国的思路和原则,正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和实现《独立宣言》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应该说,这是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尽管,据我所知易中天并非专业美者,但他确实发现了最为重要的美国精神,即个人的个体性是第一位的,用他的话说:也许,这就是所谓美国精神。然后再看看我们的大现实,个人是从来不能具备有任何的合法性的,我们的整个秩序刚好是跟美国倒过来,也就可见我们改革的难度以及中国人生存的无比严峻。后者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在越来越立体的信息包围之中,也越来越平静地体会到自身的当下生存处境,也就越来越能冷静客观地面对美国的大选,其中杨玉圣所说的一段话应该说颇具代表性:“政治民主,制度重要,培育制度也同样重要。美国在立国前的250年殖民地时期即已培育了民主传统,进行了民主政治的实践……所以,民主制度就如同一株幼苗,移植后可能只开花不结果,甚至连花都不开。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今世界上虽然有160部国家宪法以美国宪法为蓝本,但并没有出现160个和美国一样民主政治成功的原因。”想想上个世纪初的一大批志士先贤的觉醒和呼吁至今如雷贯耳:“美利坚合众之制度,当为吾国他日之模范”(宋教仁、于右任等)、“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悉照中国性质立定。自治之法律,悉照美国自治法律。凡关全体个人之事,及交涉之事,及设官分职,国家上之事,悉准美国办理。”(邹容语)(8)实际情形又如何呢?更多的是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最终还是决定了选择苏俄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文化制度和制度,所谓民主的制度环境,一次又一次地付诸阙如。我们的文化传统,却又以一次次改头换面的方式,在各个领域里死灰复燃。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杨玉圣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介入学术批评的,我不是太清楚。但我清楚他的学术批评最早是从他所从事的美国学研究领域展开的,而《美国历史散论》应该说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学术成果,当然其中也收进了一些美国学的重要课题研究文章。因为作者首先是个美国学者,对美国学的有关研究规范、思考进路、研究方法、学术立场自然烂熟于心,而他的大部分批评文章,也基本是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的。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批评尤其注意了知识自身的增长。也就难怪他要把一些专题研究的内容也收进该集子里,比如卡来罗纳殖民地创建史问题、代役租问题以及关于宅地法实施的时间问题,等等,除了对学术语法问题(如《从〈美国史纲〉谈我国的美国史研究》等)的特别关注外,更是特别关注学界的美国学研究状况(如《中国美国学史: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等)以及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和切入(如《我国对美国史重大问题的讨论》等),并力求能够在更高层次上的对问题的提出、讨论以及展望(如《中国美国学的一株奇葩》等),尤为可贵的是:在美国学的基础研究上,杨玉圣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付出了诸多的艰苦劳动,《八十年代的中国美国学》几乎囊括了国内八十年代的美国研究的所有学术成果,并有所鉴别有所演绎,还不仅仅如此,他甚至跟他的同道胡玉坤还合编有《中国美国学综目》(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其时得到了李慎之、汪熙二位美国学前辈的首肯。

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后来杨玉圣主办的《学术批评网》,为何对不尊重同行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研究中的大量低级重复劳动特别痛心疾首,更不用说对那些抄袭剽窃的学术腐败又是如何的切齿痛恨了。尽管《学术批评网》的内容已从史学领域拓展到了整个学术研究领域,但其主要针对对象仍然是大面积学术失范现象,用杨玉圣自己的归纳,可分为六类:1.缺乏尊重他人成果的学术意识。2.缺乏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3.缺乏学术积累的问题意识。4.自说自话,难以与国际学术接轨。5.低水平重复与学术“泡沫化”。6.学术败坏,其中不断泛滥的抄袭剽窃浪潮最为令人头疼。(9)但杨玉圣的目的显然并非仅仅是学术打假,或者仅仅是为了揭露学术腐败,而是旨在学术建设,特别是努力参与学术规范的讨论与建设。他多年来不仅奔走呼号,而且身体力行,从不放弃自己的学术批评实践,除了美国学和美国史的专业评论,他的批评实践也随之拓展,像《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为了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学术规范研究的若干问题》《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前车之鉴:晚近十大学案及其警示》等,均为学术规范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而《进一步加大学风建设力度  有效遏制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就注释问题及其讨论谈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学术批评是为了学术建设》等,更是把学术批评与学术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或者干脆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相辅相成,互为观照。《人文情怀君子风范——李慎之先生侧记》《一个大写的人——写在刘宗绪先生逝世一周
上一篇:一个思想的生活史分析——以汪士铎歧视妇女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