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长江丝绸文化》导论网(2)

2013-08-23 01:05
导读:在青铜器上的丝绸残迹。同长江流域相比,这些发现数量少、保存差,且较分散。 ———————————————— ①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
在青铜器上的丝绸残迹。同长江流域相比,这些发现数量少、保存差,且较分散。
————————————————
  ①四川省博物馆:《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文物》,1976年第3期;中国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第2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②武敏:《吐鲁番出土蜀锦的研究》,《文物》,1984年第6期。
 
丝织品实物的发现,就像其他古物的出土一样,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考古工作的开展情况、地下丝织物的保存或措施,和过去丝织生产与交流的情况,是影响丝织物出土的三个因素,但决定性的因素是丝绸的生产,如果没有丝绸的生产和埋藏,纵使卷地毯式地大面积揭起地皮,也不会有实物甚或该类遗迹的发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长江流域所出土的实物保存较好,黄河流域所出土的多为丝织品的遗迹,体现出南北保存条件的不同。楚墓有用木炭、膏泥封固墓室的做法,这对丝织品的保存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我们也发现,河南罗山商墓,北京昌平、山西、山东等地的西周和东周墓,东周时期的秦公大墓,甘肃秦安放马滩秦墓,四川战国蜀墓,也有使用白膏泥防潮者,但却很少或没有丝绸实物甚至丝绸印痕出土。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从以上来看,我国汉代以前丝绸文物的发现,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这两个地区。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丝绸遗迹、遗物,集中于下游三角洲地带,先秦时期扩大到长江中游,并以中游两湖为中心。可见两湖地区无疑是我国先秦时期除黄河流域之外的又一丝绸生产重心。由此看来,早期长江流域丝绸生产盛起的顺序是,先下游的三角洲地带,后中游的两湖地区,最后才是上游四川一带。在中国丝绸的演进史上,长江三角洲,这个远古以来的金三角,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为中国的丝绸文化增添了光彩。先秦时期楚国地区在我国丝绸生产中一枝独秀,其辉煌时期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一直持续到汉代,汉代以后才逐渐为其他地区所超过。
 


 
    上长江流域丝绸名品叠出,囊括了我国丝绸的三大名锦,四大名绣中又独占其三,从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丝绸文化的突出贡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这些名品的形成,就可以发现,它们恰好产生于我国历史上丝绸生产发达的地区,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基础,可谓源远流长。
    蜀锦:蜀锦兴起于汉,鼎盛于魏晋至隋唐,是四川成都一带出产锦的一种通称。蜀锦织造精致,着色以大红为主,花纹取材广泛、变幻无穷,色彩绚烂多彩。直到唐代,蜀锦仍然闻名全国,并成为经锦的杰出代表。唐代被封为陵阳公的益州行台窦师纶专为蜀锦创设了一套纹样,人称“陵阳公样”。宋代成都有官锦坊,主持蜀锦生产。元代费著《蜀锦谱》称:“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名以濯锦(江)。”出现蜀锦的时期,正是丝织生产开始崛起的时期。唐宋时期,四川的时令性蚕市发育,据宋代的史料记载,这是一种以蚕具交易为主的集市,盛行于巴蜀一带。唐诗“蚕市归农醉”和“蚕市异乡人”等句,都反映了蚕市交易的繁忙景象,也反映了四川一带丝织业的兴盛。
   云锦:云锦形成于元代,其源可追溯到南朝。南朝前南京无锦,据山谦之《丹阳记》,刘裕灭后秦,迁其百工于建康成立锦署,结束了江南历代不产锦的历史,以后锦署遂成为南朝各代官府丝织手的常设机构,织锦技艺渐进,至明清大兴,并形成显著的自身特点:用料考究,织制精细,大量用金、银丝线装饰织物花纹,织出的花纹瑰丽如云,产生金碧辉煌、绚丽多彩、高贵典雅的效果,也由此使南京云锦日益脱离服饰方面的实用价值而厕身名贵艺术品的行列。“烂如云锦天机织”,云霞般绚烂瑰丽的云锦,其代表品种库缎(又称摹本缎)、库锦(又称库金、织金)、妆花等等,长期引领风骚,至今仍然享誉国内外。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虽然南京在南朝以前不产锦,但早在三国时丝织业就已有良好的基础。孙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有官营织造机构“织络”。据《拾遗记》,孙权的夫人赵氏就是一位织作的行家里手,她“织纤罗縠,……裁之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为臣僚、百姓之表率。上层人士衣丝之风盛行,由是民间竞相追求丝织品的生产。从唐代起,丝织生产遍于长江下游地区,因此南京云锦的出现和成熟就成为情理中的事情了。
    宋锦:产于苏州,始于北宋末年。所谓宋锦,即是宋式锦。朱启钤《丝绣笔记》引褚人获《坚瓠集》:“秘锦向以宋织为上。泰兴季先生,家藏淳化阁帖十帙,每帙悉以宋锦装其前后,锦之花纹二十种,各不相犯。先生殁后,家渐中落,欲货此帖,索价颇昂,遂无受者。独有一人以厚赀得之,则揭取其锦二十片,货于吴中机坊为样,竟获重利。……今锦纹愈奇,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一般把泰兴宋裱织锦作为宋锦之源,至清代,宋锦更在吸取宋代花纹图案的基础上,采用清式组织,有了较大创新,并成为苏州织锦的统称。近代以来,宋锦主要用于装裱书画用。
    长江下游的三角洲地带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蚕桑丝织遗迹、遗物发现较为集中的地区。至唐代晚期,下游江南蚕桑丝织生产大兴,晚唐诗人多留有歌咏江南蚕桑、丝织的诗歌,如江南名士陆龟蒙赞美太湖洞庭山乡村的田园风光,有“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等名句,皮日休“阴稀余桑间”、“停缫或焙茗”和“茧稀初上簇……尽日留蚕母”句,描述了晚唐苏州养蚕缫丝的盛况,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包括苏州在内的江南地区蚕桑丝织生产的昌盛。唐代蚕桑丝织生产已成为江南民间所依赖的重要产业,宋代江南地区成为我国蚕桑丝织业的中心之一,明清更是全国蚕桑丝织生产最盛的地区。这里就是宋锦诞生的地方。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大名锦之外,产于杭州的杭锦,产于湖北江陵的荆锦缎,产于西南少数地区的苗锦、傣锦、侗锦和土家锦等,也都有着较长的历史。明清以来,在我国出现的许多以产地命名的著名丝绸品种中,还有南京的“宁绸”、杭州的“杭纳”、镇江的“江绸”、湖州的“湖绉”、四川的“川大绸”,它们在中国丝绸史上都具有显著地位。这些丝绸名品产生的地方,也都是我国丝织业一向发达的地区。
    中国的四大名绣,长江流域有其三:苏绣、蜀绣、湘绣。刺绣的生产与丝绸的发展相表里,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长江流域三大名绣出产的地区同三大名锦和长江丝绸生产发达的地区也是一致的。
    苏绣:苏绣盛名最早。远在宋锦出现以前的战国时期,吴中刺绣就已大量用于服饰。刘向《说苑》:“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当时刺绣还十分珍稀,但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的刺绣比处于黄河流域的晋国发达,以致晋平公大惊小怪地把绣衣、锦衣和狐裘看作是亡国之兆。苏绣至唐宋时期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五代时期的刺绣实物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多有发现①,如一件绣品的纹样以四朵莲花组成菱形图案,左右花头相对,上下侧向的花头相对,枝叶陪衬,分布于上下左右,构图大方,看上去极具立体感,好似随风飘动,显示出较高的刺绣技艺。
    蜀绣:蜀绣又名川绣,与蜀锦产地相同。晋常璩《华阳国志》中对蜀地刺绣已有记载,并称蜀绣有“蜀中之宝”的美誉。南朝以后,蜀绣大兴,并以其选料讲究、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著称于世。蜀绣的出现,自然与历史上四川成都一带丝织业的发达是分不开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湘绣:过去一般认为,发源于湖南长沙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体系——湘绣,创始于清代末年,在我国四大名绣中出现最晚。但湖南长沙郊区的战国楚墓中已有刺绣品发现,与湖南同属楚文化腹地的湖北江陵九店、荆门等地出土楚国刺绣品更为丰富,从刺绣纹样、针法等来
上一篇: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