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长江丝绸文化》导论网(5)

2013-08-23 01:05
导读:迁关右百工成立锦署,结束了江东用锦只能资于西蜀的,至南朝齐时,漠北柔然族首领即向齐武帝求取锦工等,只是武帝以“织成锦工,并女人,不堪远涉
迁关右百工成立锦署,结束了江东用锦只能资于西蜀的,至南朝齐时,漠北柔然族首领即向齐武帝求取锦工等,只是武帝以“织成锦工,并女人,不堪远涉”①为借口未予应允。辽川边地、漠北一带少数向江南的学习只能说江南的蚕桑丝绸技术有了较好的基础,但同黄河中下游地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唐贞观年间,监察御史萧翼奉唐太宗之命到越州永欣寺谋取辩才和尚珍藏的王右军《兰亭序》真迹,萧翼“改冠微服”,化妆成山东书生模样,为取得越州人的信任,“将少许蚕种来卖”②。自然山东蚕种还是要比江南越州的优良。又据《唐国史补》卷下《越人娶织妇》,代宗时,“越人不工机杼,薛兼训为江东节制,乃募军中未有室者,厚给货币,密令北地娶妇以归,岁得数百人。由是,越俗大化,竞添花样,绫纱妙称江左矣。”这是一次江南大规模引进学习北方先进丝织技术的活动,可谓一举两得。
四川一带的情况较为特殊,四川盆地一直少受战乱和灾害的影响,丝织业一直处于平稳的发展之中。根据《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西南的巴、蜀向周王朝贡纳“蚕桑、麻纻”。战国时期,秦惠王派司马错灭蜀,以为“得蜀则得楚”,“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③。看来先秦时期蜀地的丝绸已为西秦所觊觎,被看作是重要的资财。自东汉
————————————
  ① 《南齐书·芮芮虏传》。
  ② 《太平广记》卷208《购兰亭序》。
  ③ 《华阳国志·蜀志》。
 
末,蜀锦广布天下。魏文帝曹丕惊讶于“前后每得蜀锦,殊不相似”;山谦之《丹阳记》说:“江东历代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新疆吐鲁番出土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丝绸实物就不乏蜀锦①,从中可以看出成都织锦业对丝绸之路的繁荣作出的贡献。宋代设茶马司,蜀锦又被选作换取北方少数民族马匹的重要物资之一,并且经水路远销到了广州西南的钦州。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明清时期,长江丝绸遍布国内南北各地。明万历时杭州人张瀚曾说:“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纻,而三吴为最。”而南京“三服之官,内给尚方,衣履天下南北商贾争赴”;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②。典型地反映了江南地区丝绸贸易的盛况。清代江南丝绸行销范围更广,国内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江南丝绸在闪光。乾隆时人杭世骏说,“吾杭饶蚕绩之利,织红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天下,而尤以吴阊为绣市”③。这是说杭州绸缎畅销全国各地。南京绸缎之销路则是“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沂淮泗,道汝洛”④。这个时期,长江流域与其他地区丝绸交流,形成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格局。其他地区的丝织物也多以长江流域出产的蚕丝为原料,如潞绸取丝蜀地,粤缎、漳纱取丝江南。清中后期,全国各地推广蚕桑丝绸生产,所需桑株、工匠大多靠江南输送。因此,可以说长江流域为其他地区输出了精美的丝绸和高超的技术。长江流域丝绸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在全国丝绸文化的交流中凸现出来。
——————————
    ①参武敏:《吐鲁番出土蜀锦的研究》,《文物》,1984年第6期;李英华:《中国古代织绣》第50~52页,[]南天书局,1997年;《中国全集》工艺美术编6·印染织绣(上)有关部分。
    ②张瀚:《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
    ③杭世骏:《吴阊钱江会馆记》,《明清苏州业碑刻集》第1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7《食货》。
 
  (二)长江丝绸的对外交流
  前苏联西伯利亚巴泽雷克五号墓出土了一批约当中国战国时期的丝绸文物①,其中的刺绣褥面,面料为平纹绢,用辫子股绣针法绣出花草、凤鸟等图案。其花纹风格和刺绣技法同我国湖北、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刺绣品竟然完全相同,是典型的中国物品。这些物品怎样传人西伯利亚是个值得研究的有趣的问题,有人认为它有可能是楚国、郑国或其他国的商人带到北方去的②,说明长江丝绸同域外的交流很早就已开始了。
    有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我国丝绸就已传人印度。公元前四世纪孔雀王朝月护大王(Candragupta)的大臣考底利耶(Kautilya)著的《Artha—sastra》(《政事论》或译为《治国安邦术》)中有一句话:“Kausegam cinapattasca cinabhumijah”,据季羡林先生解释,cinapatta是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是cina,就是“脂那”或“支那”,即中国;另一个是patta,意思是“带”或“条”。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中国的丝”③。此时通往印度的可能还是陆路。得地利之便长江丝绸在与南亚、东南亚的早期丝绸交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知道中国有丝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但中国丝大量输入西方各国则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英人斯坦因根据我国西北丝路故道上发现的资料得出结论说:“中国(秦汉时代)出品
—————————
   ①[俄]鲁金科:《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②熊传新:《楚国的丝绸业》,《江汉论坛》,1982年第8期。
   ③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第4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中为使臣携至西方者,以细丝为著。自是以后,希腊和罗马文化所被之都市,皆知丝之西利丝(即赛里斯)人(Silk wearing Series)之名。西利丝者,即古罗马语对中国人之称呼也。其后数世纪间,西方丝业皆为中国所专利。”①
   秦汉至隋唐时期是我国全方位文化的时期。在中华文化蓬勃上升的阶段,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我国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
    据《西汉会要·蕃夷中》,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大夏时见到“蜀布”、“印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蜀贾活动地区达于夜郎、波斯、印度等地,所贩蜀地特产亦当有丝织品。秦汉时期,巴蜀丝绸传往西方的陆上途径可能有南北两条,汉代及以后蜀锦大多是通过西北著名丝绸之路输往西方的。唐代窦师纶广泛吸取了中亚、西亚丝绸纹样的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创设“陵阳公样”,“陵阳公样”行世以后,对中国的丝绸纹样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唐代丝绸纹样的主流形式。南朝至唐代益州、扬州等地还专产番客袍锦供朝廷作为赠送大食(阿拉伯帝国)、波斯等国商人的礼品②。据《唐六典》、《通典》记,扬州每年要织造蕃客袍锦250件,成都每年织造200件。当时的扬州城内居住着许多来自大食、波斯的商人,是除京城长安外容留外商最多的城市。
海上丝绸之路也在汉代陆续开通。《汉书·志》记载了汉武帝时的一次远洋航行:航船自我国今雷州半岛的徐闻和广西的合浦出发,沿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海岸线西行,穿过马来半岛后进入孟加拉湾,最后登上了印度的黄友国(今康契普腊姆)。这次航行随船携带了大批黄金和丝绸,是中国丝绸从海路传人今日东南亚一带国家的明确记录。这条最初是因丝绸贸易而开拓的航路,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航路。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
  ①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
  ②《册府元龟》卷63《帝王部·发号令二》:“锦袍宜令益州每年粗、细织十五领送纳,以供赐诸番首领。”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下游江南丝绸与日本等国的交流和贸易。据日人内田星美《日本纺织技术史》①所说,我国秦代江浙一带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至日本,向日本人民养蚕、织绸和制衣方法。日本传统的服装“吴服”,系用三国时杭州输入的丝绸和方法制作的,今日日
上一篇: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