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三痴(1)网
2015-05-13 01:39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短篇三痴(1)网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前言 报载有的城市已经进入老年社
前言
报载有的城市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服务必须赶紧起步。又有尊称银色工程,告知企业家虽说利薄可是稳定,更有持续市场。又有某地某城统计,痴呆症竟占老人的十之一二。又有一说此症本来不少,只因检查手段落后,当做老糊涂了,或返老还童一声“老小孩”就交代了。这里记下症状数则,或可供工程参考。
花痴
陈素娥 女 六十五岁 生活自理,手脚自如。衣着整齐,梳理干净。每日早晨或傍晚,必到公园散步,爱去树林背静地方,来回梭巡。遇到单身老头练气功、打太极拳或随意做操,先静默观看,再定睛,出神,眼皮半合,起雾,发光如玉的水色,如水的花色,如花的鼓苞初开……日常简单点就说“花”起来了。其实还是简单不了,这“花”人见人爱,可又人人耻笑。若在男性,是寻花问柳之花,女性则是水性杨花。
一天黄昏,有一男人伸手牵花眼女人走进灌木丛,就地作乐,这位陈素娥顺从不语。
过后,陈的成年子女发觉,报警。警方找来四五个嫌疑人,让陈辨认,素娥茫然。叫她看过来就一个个看过来,然后又一个个看过去,脸上毫无反应,如目中无人,如凝视远方。
警方又把嫌疑人带一个来,单独相对。监视的警方也闪在一边。片刻,看见女人的眼睛定了神,接着“花”起来,换一个嫌疑,同样顺序重复。
案定:“花痴。”
备注:陈素娥的丈夫,五十年代一次肃反运动中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石痴
徐陵(1920-1990) 男 汉族
二十岁时,抗日战争中突围,从高山陡坡滚下,落在石头槽中,昏迷。午夜,小雨,冻醒。面对巨石,不知所之。稍稍爬起,全身疼痛,才恍惚相信是阳间。连摔带滚,竟又落到山客窝棚门前,得到山药医治。五日后,有自己人路过,天也,回到革命队伍。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十一岁(即1941年)到七十岁(即1990年),整五十年间,因这滚坡落石的五天,不断接受审查。山客找不着,石头不能言语,无法取证。日久,山坡也种树造田,改了地貌,丧失了摔滚的形势。遂成疑案,永挂档袋。“文革”中,“精生白骨堆”,“奋起千钧棒”,打斗致残。
七十岁时,这五十年前的五日冤情“宜粗不宜细”,“留尾巴”,终获“改正”。徐陵老头已无力高兴,可也敞怀饮酒一番。谁知闪了风,感冒发烧。卧床五日后烧退,却懒得起身,懒得说话,懒得日常琐碎。
忽一日,竟早起。穿着平整,漱洗仔细,面容平静,眼色温和。稳步出房门,出楼门,出大门。
老头在历次审查中,从军队“清洗”到边远小城,由黑发到白发,由抄抄写写,到看看守守。但凡风吹草动,必进劳改队。因为与石头结缘,自通石匠技术,每当修桥补路,他是现成当用人才。老来手如砂石,腿如原石,腰背如驮石的龟。
这天走出大门,来到石桥,垂目凝视桥与路齐地方,一块长方石条。当年修桥时节,石料用尽,单缺这么一方。他从别处搬来,未经斧凿,严丝合缝。
再到十字街头,中心用石头砌个假山模样,那充当主峰的,带槽,落得进一个蜷缩的人。
走遍大街走小巷,石阶,石坎,鹅卵石,碎石子……无不一一看望,那专注模样,众人说作“相”,如相面相亲相棋。众人里的家人,暗暗尾随到底。末后忍不住,问声: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