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1)网
2015-05-12 01:12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残阳如血(1)网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金戈铁马。 那一天当你读到了那段文字
金戈铁马。
那一天当你读到了那段文字,你才真正懂了你自己的民族。
那是我在我的长篇小说《我们家族的女人》中所写的。这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个篇章。诗篇。长歌以当哭的。悲壮。我记录下了那祖先的血。
那是1500名在青州蒙难的铁血将士。那故事发生在1842年那个炎热的夏天。7000名英军长驱直人。那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精兵强将以席卷扫荡之势将青州四面围困,重炮轰击。一时间青州城炮火硝烟,城池中灰色的砖瓦飞落。城内旗兵奋力抵抗。旗兵。祖先的那些年轻的勇士们那些义勇的儿子们。他们没有作战经验不通兵法,但他们却在炮火硝烟中在炎热夏季,战着。他们日夜鏖战死守,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以死护城。有《中国近代史稿》记载,“参赞大臣齐慎,湖北提督刘允孝惧战逃跑,率万众之师歇马丹阳解衣避暑。只有几百名青州旗兵自发地起来抵抗,和7000名英军发生了一场约3个小时的激烈巷战,英军损失极大。”
风萧萧兮。那提督那参赞那撤下去的刀枪和苟且。何以要堆积起旗军兵士那年轻而英勇的尸骨。一个个倒下。黑头发,蓝眼睛。交混着的旗兵和英军的血。到最后的时辰。
炎热的尸腐的气味蔓延了几个月。
那死难者的墓志铭上记载着
——血积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杀贼。
——青州兵弁,何以异此?此以见忠心之气长存于天壤也。
哪儿去了?那参赞提督那万众之师?
只留下祖先。
祖先的血和祖先的尸骨。那英勇的墓志铭。浩气长存。
一位思想者说,他们绝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尽管他们总共只有1500人,但却能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个人。而这位思想者就是恩格斯。他远在德国,却也不能不被中国青州的这一幕壮举而慷慨激昂。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最后的一个人。最后的一个人的勇气。直到他满身鲜血地倒在他兄弟们的尸骨上。那剑柄仍在手中。
这便是祖先的故事。
等待着那个去凭吊的时辰。
然后在那片广袤的大地上,母亲们妻子们姊妹们就走来。正是壮丽的黄昏。残阳如血。她们哭泣。哭泣中穿过血泊去寻那1500具尸体中的亲人。她们的丈夫、兄弟,和儿子。那些残肢断臂。她们因那残肢断臂曾经的英勇,因那惨烈的殊死抗争而成为了悲愤的未亡人。她们寻着。自己的亲人。她们的双手和衣裙因此而沾满了鲜血和烧焦的草灰。最后的硝烟依然不散。天空是铅灰色的。铅灰色的呐喊。然而呐喊徒劳,她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尸横遍野。
直到最后的一个族人英勇倒下。
一串牛骨的饰物。一个银制的手镯。她们就认出了她们的亲人。生命中的,将永远不会丢失。然后她们紧搂那血色的勇士。炎热的夏。太阳燃烧着。
这样的一群生活着苦难的女人。
我们家族的女人。
她们,在经历着生命中的那怎样的疼痛。
未来的遥不可知。被冥冥中那最疯狂也是最庄重的力量,所统治。当那些家族的女人在不经意间纷纷陨落,她们竟不知那是血脉的报应。最终没有人能逃脱那命的主宰。无论你是谁。也无论你是怎样地决心与你的命抗争。
都是徒劳的。一代又一代。家族的血便是家族的历史。从一路征战金戈铁马向腹地冲杀而来的那一刻,从出生入死浴血抗争的那个惨痛的瞬间,就注定了,女人的命。家族的女人必得承受。承受,那才是她们伟大的品质。
祖母说,爱是永恒的忍耐。
那浅灰色的教堂怎样接纳了祖母的虔诚。祖母的尖尖的小脚所踩出的,是一个乡下女人最有分量的印痕。祖母的觉悟在于她真实而彻底地参透了男人和女人。她从此独自膜拜上帝的诗篇:爱,是永恒的忍耐。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祖母是飘在天堂的女神。她将她编织的故事悬挂在家族的旗帜上。祖母是唯我才有的我的祖母。那是我毕生的骄傲和膜拜。
当所有的家族的女人消退,天际中唯有祖母在不懈地闪烁着。她照耀着一切。她是家族永恒的原则。
如此我走上了漫漫荆棘路。在遍布的血痕中破译勇敢的人生。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选择但同时也是天意。我选择了这个题目就将一生也解答不清。
如此走着坎坷而抵抗的路。总是很难。空空荡荡。在经历了那永无止境的漫长之后,才终于能够把自己,交付了命运交付了那难以摆脱的宿命。你并不孤单不是你一个人,你是被系在家族女人的血的锁链上的,所以你与她们情同手足,有难同当。当你汇入了她们,你便与她们一道演绎着家族女人的悲欢离合。
爱最终是什么?
有遥远的声音在指引。说,有的女人情深似海,于是便有海一般的煎熬。对于这样的女人,坚韧之力是唯一重要的,她只有在漫漫人生之旅的终点,才可能悟出爱的徒然;
还有的女人,只生长在爱中,生命中惟此一项追求。她们大多不顾及后果也不顾及自身。为了爱宁可将自身毁灭的女人,是最可敬佩的。但结局也最惨。
女人无可造就。而生活在爱中的女人就更是不可造就。
我们家族的这些女人们。
她们,总是走着一条悲哀的歧路,总是将生命与血混着爱情吞咽下去,来毒杀自己。也总是没有结果。最后,就只剩下了女人自己。顽强地站立着。那凄冷。最终还是那大海那小船那灯塔那砂砌的古堡在蒙蒙的雨雾中那崖上哀鸣的,是白色的鸥鸟。那便是我的一切。慢慢我终于看出了家族的血正在我的体内循环并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了那难以抵抗的力量。爱情永不会终止。有一种永恒的观念如同海洋。那么遥远的秋的苇塘中有一片湖,那湖面闪烁着玫瑰色的光斑,有一种声音从天边传来,唤醒以往。那灵魂的窗。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然后是教堂。是关于爱的虔诚和信仰。爱是什么?对有的女人来说,爱就等于充实等于富有等于事业等于存在,也就等于是生命。而在我亲爱的祖母那里,爱,又等于忍耐。这是教义。她以此律己并教育我影响我。她将基督的东西和儒家的东西美妙地融合在一起,就创造了她关于忍耐的体系。她便是在这平静而忍耐的原则里度过了她在家族中的艰忍的一生。乡村的那个简陋的尖顶的小教堂一直藏在她的心里。她是深怀着那信念和她的教堂回天国去的。我从未见到过她曾经无数次去过的那座乡村教堂。她活着时也从未对我说起过。那是她一个人的秘密。但我却好像能看见那片在飒飒的衰草中在傍晚的平原上那灰砖砌成的宗教的圣地。我的一部中篇小说《教区的太阳》就是献给祖母的。发表时被改名为《那片衰败的教堂》。题目的更改使意味转换。那是那个年代无可奈何的改变。太阳是多么灿烂。那才是祖母的色调。她永远是乐观的积极的,祖母的信念永远也不会凋谢。但是我听祖母说的最多的,还是,忍耐。尽管,乡村的大地上总是阳光普照。尽管,她永远不会让自己倒下。
教堂里发出的声音总是最最单纯的。就像祖母的心。
她同样非常单纯地照料着祖父。每天为他按照家族的传统生活,每一顿饭都是七碟八碗,那是祖父的习惯。尽管那时候早已经家道中衰,田产散尽,但祖父的架子就是不倒,决不和农闲时村里的那些在墙根儿底下晒太阳的乡叟们为伍。他旁若无人地从他们眼前走过。他急匆匆地赶回家,无非是为了坐在炕头,去读他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红楼梦》。他所以能倒背《红楼梦》。那是家族的精神家族的追求。他可以不吃不喝,不饮食男女,但《红楼梦》是不可以不读的,那是他的操守。他这样一直坚守到死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如此他影响着我们。世世代代。读书成了家族的传统。姑妈亦如此,总是对着夕阳读书。还是祖父的那本《红楼梦》。与世无争,只守着自己的那一份孤独和寂寞。守着她对爱的执著和追寻。成为典型的家族的女人。让我毕生敬仰。
一个朋友问我,你不是汉族吧?
不知道为什么是由他来问我。在那个简陋的小屋里,他说,从第一次见到,就这样认定了。他相信不会错。
因为是他,所以不忘。
回答,是的是因为我的祖先。
我的祖先是被他母亲在游牧的马背上生下来的。而临到我们,就不仅有了宫廷里皇族的高贵,也有了王朝覆灭之后的凄凉和悲怆。
我的祖先。游牧。在游牧中,漂泊流浪。他们好像从不喜欢平和宁静的生活,不希望有一个永久的家。他们不肯在一处久居。他们总是向前走。在路上。哪怕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他们不惜代价。
然后战场上便到处是收敛尸骨的族中的女人们。她们不哭泣。将恨与悲伤忍在心底。再然后她们低头擦掉战刀上的血迹,生育出男人们遗留下来的后代。向前走的祖先就这样塑造了先前走的女人。直到有一天,她们跟着她们的父兄,在杀出的血路中,走进了那片未来将要建造他们辉煌殿堂的燕赵大地。
从此安营扎寨。
从此住下来,修建那座森严而幽深的紫禁城。
直到我长大成人。将家族的故事一页页读过。再去贴近那红墙,贴近那雕镂着图腾的汉白玉廊柱时,才听到了其间祖先的叹息和呼唤。
然后。在生命中的一个必然的时刻,我便像悟出天机一般悟出了族中女人的命运。那些皇室中的几乎所有女人,无论她们怎样地高高在上、富贵骄矜、颐指气使,到头来都不会有好的命运。或者,一生不幸于无声无息的民间;或者,刚烈地去殉了那不能完美的爱。于是我写了长篇小说《我们家族的女人》,用这篇作品完成了我1991年对于民族的认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