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藏》的底本及雕造考(1)(8)
2015-10-11 01:14
导读:5.“根据丹本修整国宋本”是指根据丹本修整国宋本(正确来说是宋本),进行覆刻。可以以“58.同函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的第12张一第14张为例证。在《
5.“根据丹本修整国宋本”是指根据丹本修整国宋本(正确来说是宋本),进行覆刻。可以以“58.同函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的第12张一第14张为例证。在《校正别录》的校勘记中提到将国宋本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第2幅6行(经笔者确认相当于《新雕大藏经》的《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的第18行)以下的缺文35行根据丹本进行补入,对比《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发现确实如此。即《新雕大藏经》的第十二张第18行开始到第十四张6行是根据丹本进行补入的部分(补入的部分当然是雕造《新雕大藏经》时准备了新的登载本进行板刻的),到第十二张第17行和第十四张7行以下的内容是以宋本为底本进行覆刻的(覆刻部分与宋本完全一致)。
6.“根据丹本修整国本”是指在没有宋本的情况下仅根据丹本对国本进行修整。对应于这一类型可以以“73.佐函一字定轮王经”一件为例证。将对应此经典的《赵城金藏》与《新雕大藏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他们互为异版本,而且《赵城金藏》不是《开宝藏》的典型。估计是后来被改刻的。因此对于这一国本的底本与板刻的分析暂且保留。
此外,由于“(注:鞠函 月灯三昧经一卷 宋沙门先公译今十三纸)指出丹本的谬误(缺文、错乱)”,“③指出问题点,书名、译者名进行修整,存属国宋本,分析重编原因”等等不是关于内容修整的校勘,被排除在与《赵城金藏》的对比分析之列。因此,在这里不做讨论。
最后,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守其法师校勘雕造《新雕大藏经》时所用的底本与对校本可下这样的推断。即,守其法师是以国本、宋本、丹本中的宋本作了第一次底本,将此宋本与国本、丹本进行对比,并根据国本、丹本对宋本进行了校勘修整。被修整了的宋本被用于刊行《新雕大藏经》时的板刻底本即登载本。并且,对于那些认为因宋本中没有或者有重大缺点的经典是以国本或丹本作为第二次底本将其进行修整以后当作登载本进行板刻,或是准备新的登载本进行板刻以后编入《新雕大藏经》或是进行代替。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本稿是为了阐明《高丽大藏经》的底本与板刻的性质。为此,我们先来查看了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然后通过以现在在韩国还未能受到瞩目的《赵城金藏》为中心,与湖林博物馆所藏的《初雕大藏经》以及东国大学影印的《新雕大藏经》的对比、与守其法师编著的《校正别录》的校勘记以及在校勘记里涉及到的《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的对比来明确了《高丽大藏经》的底本与板刻的性质。
其结果认为:第一,通过以《赵城金藏》为中心,与湖林博物馆所藏的《初雕大藏经》以及《新雕大藏经》对比,可以确定湖林博物馆所藏的77件《初雕大藏经》中可以与三个版本进行对比的51卷《初雕大藏经》,与相对应的《新雕大藏经》是《开宝藏》的覆刻本或是修订覆刻本。
第二,通过《校正别录》的校勘记与校勘记中涉及的《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的对比分析,我们对守其法师校勘雕造《新雕大藏经》时所用的底本与对校本可做如下推断。即,守其法师是以国本、宋本、丹本中的宋本做为了第一次底本,将此宋本与国本、丹本进行对比,并根据国本、丹本对宋本进行了校勘修整。被修整了的宋本被用于刊行《新雕大藏经》时的板刻底本即登载本。并且,对于那些认为因宋本中没有或者有重大缺点的经典是以国本或丹本作为第二次底本将其进行修整以后当作登载本进行板刻,或是准备新的登载本进行板刻以后编入《新雕大藏经》或是进行代替。
如此的研究结果将成为我们判断在大藏经期间出现的文字异同的先后、以及文字异同的原因及由来的绝对性根据。这样的话,研究的结果将会被佛经的研究者更加有效的使用。
本文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了《高丽大藏经》底本与板刻的性质,对于个别经典的具体事项没有在此做研究。
中国大学排名 【参考文献】
[1] 中华书局编:《中华大藏经》,1984-1995。
共9页: 8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