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隐喻的特征(1)
2016-01-14 01:03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浅谈科技隐喻的特征(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隐喻的认知功能以及在科技语言中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隐喻的认知功能以及在科技语言中的重要性,然后以文学隐喻为参照,浅析科技隐喻的特征,说明隐喻在科技领域无所不在,在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建构、陈述和传播中,隐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科学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手段。
关键词:认知;科技隐喻;文学隐喻;特征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33-011
一、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研究隐喻开始,隐喻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但随着近几十年来隐喻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隐喻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一般可以将隐喻看作是从一个信息域到另一个信息域的语义映射,借此人们来达到对后者的理解,这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了隐喻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他们认为:“人类思维总是倾向于以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为参照,来认识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一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即隐喻概念系统,成为人们认知、思维、经验甚或行为的基础,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隐喻认知理论使我们明白: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表达式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对认知起推动作用的是我们认知体系背后的隐喻概念。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历史上一些
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理想的科学语言应该象
数学一样确切、具体;运用隐喻的理论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使原有词语赋有新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隐喻化,科学中的隐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隐喻,实质上它是思想与比喻的结合与体现,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下面就科技隐喻的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以帮助科技工作者和相关读者进一步认识和灵活运用科技隐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科技隐喻特征
为了指出科技隐喻的特征,我们把文学语言中的隐喻作为参照点。两类隐喻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如果是成功的隐喻,都会最终被语言系统所吸收,成为新的非隐喻性的语言资源。但是,我们对这两类隐喻属性考察后发现它们在下面几点有不同之处:
1. 文学隐喻丰富多彩,允许多对一的连续映射
如在Dylan Thomas 诗的一句中包含三个隐喻: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其中,诗人用动词go把死亡隐喻为起程,用gentle 把生活隐喻成一场搏斗,用night把人生阶段比作白天,而视死亡为黑夜。相对而言, 隐喻所具有的类比功能是其在科技术语中得到运用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呈现的映射具有系统性。如在计算机科学中,研究人员发现某种程序具有复制自身、感染、破坏其他文件并最终使电脑陷入瘫痪状态的劣性,恰如人体内的某种病毒,于是采用computer virus 来命名之。科研人员随后开发出消除这类破坏性程序的软件,并称之为kill virus。有鉴于此,读者对科技隐喻和文学隐喻各自体现的明晰度和丰富性也抱着不同的期望值。Gentner 等人(1993) 在他们的调查中发现,人们认为在科技语言中使用隐喻应当首先考虑清晰问题,至于丰富与否是次要的;而对于文学隐喻,没有孰先孰后的区分,既要清晰,最好也要丰富多彩。
2. 文学隐喻一般新颖活泼,往往能给受众一种新奇的享受
但如果同一文学隐喻被人们过多使用,要么会失去其原有的新意与洞察力,要么就凝固成新的字面表达方式,探讨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类比性或相似性也会空洞乏味。另外,文学隐喻往往富有民族文化特征,会因时间、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寓意。如用dog作为喻体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的东西方人来说显然就具有不同的含义。相反,通过隐喻方式产生或创造的科学术语有着公开表达与发展的特点,一经产生就成了整个科学界的共同财产,并将贯穿于一代或几代科学家的研究之中,具有永恒性。如“电波”,不会因使用过于频繁而让人乏味,不会因时空的变迁而变化;又如,丹麦著名
物理学家Niels Bohr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电子绕原子核运行,恰似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于是在此基础上使用隐喻“The atom is a (miniature) solar system”建立了“原子结构理论( atomic structure theory) ”。象这样的科学隐喻与其说是隐喻,不如说是奇想——一种科学的想象,它们不会因频繁使用而让人乏味,也一般不会因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接受或产生文化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