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出土契丹大小字石刻综录(1)(4)
2016-03-01 01:00
导读:刻于辽道宗寿昌五年(1099年)。1999年9月发现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腰衙门村北山一座坍塌的辽墓之中。墓志包括志盖和志石,系灰砂岩质。志
刻于辽道宗寿昌五年(1099年)。1999年9月发现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腰衙门村北山一座坍塌的辽墓之中。墓志包括志盖和志石,系灰砂岩质。志盖正面无文字,四周斜面上阴刻十二生肖像。志石长80厘米、宽70厘米,阴刻契丹小字24行,因志石未能刻下,又在志盖背面续刻24行,共48行,每行8至35字不等,总计1274字。该墓早期被盗,志石稍有磨损,志盖碎为四块,但仍可拼合。墓主耶律奴(1041~1098年),属横帐仲父房,《辽史》无传,但其妻子萧意辛见于《辽史·列女传》,传中曾提及耶律奴。墓志作者为司家奴。原石现存辽宁省阜新市博物馆。墓志摹本见石金民、于泽民《契丹小字〈耶律奴墓志铭〉考释》一文(《民族语文》2001年第2期)附录。12)韩高十墓志
1999年10月29日发现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杨家营子乡炮仗营子村农民郝喜元家中,据称是1995年左右从本旗白音乌拉乡白音罕山的韩匡嗣家族墓地内盗掘的。据刘凤翥先生考证,墓主韩高十为韩匡嗣曾孙、韩德凝之孙、韩郭三之子,生于辽圣宗开泰四年(1015年),卒年不详。志石刻契丹小字墓志共计26行,记载墓主人行迹至辽道宗大康二年(1076年)止,估计余下的部分当刻于志盖内侧(近年发现的契丹小字《耶律迪烈墓志》和《耶律奴墓志》都是如此)。因志盖无存,墓志有头无尾,故撰刻年代不详。墓志作者为耶律固。原石现存巴林左旗博物馆。池建学《左旗警方查获契丹小字韩高十墓志》一文(《赤峰日报》2000年6月9日)最早报道了该墓志的发现情况,墓志摹本见刘凤翥《契丹小字〈韩高十墓志〉考释》(载《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以上十二方契丹小字墓志已发表。13)耶律副署墓志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刻于辽天祚帝乾统二年(1102年)。1996年9月出土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古日班呼硕嘎查朝克图山的耶律祺家族墓群2号墓中。墓志包括志盖和志石,志盖正面线刻十二生肖,背面刻契丹小字志文,未刻完的部分续刻于志石正面,共计刻有契丹小字51行,近2000字。据此墓发掘者齐晓光先生考证,墓主为耶律元□,生于景福元年(1031年),卒于大康三年(1077年),乾统二年(1102年)迁葬于此,此人当即《辽史》中耶律阿思(即耶律祺)的叔父耶律兀没,但根据墓志的记载来看,耶律兀没应是耶律阿思的从兄。刘凤翥先生对上述观点持保留意见,因墓志用汉语借词“副署”(墓主人累官副部署)指称墓主,他主张将该墓志暂时定名为《耶律副署墓志》。墓志原石现存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该墓志的情况介绍见齐晓光《近年来阿鲁科尔沁旗辽代墓葬的重要发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7年第1期)、刘凤翥《最近20年来的契丹文字研究概况》((《燕京学报》新11期,2001年11月)。目前墓志尚未发表。14)皇太叔祖哀册
刻于辽天祚帝乾统十年(1110年)。1997年5月出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瓦林茫哈地方的辽兴宗永兴陵西侧的陪葬墓中,该墓为皇太叔祖和宋魏国妃夫妻合葬墓。哀册为粉红色砂岩。册盖四周斜面刻十二生肖神像,台面中央阴刻篆体契丹小字原字三行,每行五字,共十五个原字,可拼成六个单词,意为“故太叔祖之哀册”。册石长118厘米、宽116厘米,左下角已断裂,共刻楷体契丹小字25行,每行13至56字不等,计807字。据刘凤翥先生的考释结果,知墓主为辽兴宗次子、道宗之弟耶律和鲁斡,汉名弘本,生于重熙十年(1041年),卒于乾统十年(1110年)。其事迹略具《辽史》卷六四《皇子表》。契丹小字哀册作者为耶律固,由耶律模奴书写。与契丹小字哀册同时出土的还有汉文《义和仁寿皇太叔祖哀册》一合,但与契丹字不对译。原石现存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有关报道见清格勒《辽皇室墓出土契丹文》(《中国文物报》2000年4月26日第1版)、巴林右旗博物馆《辽庆陵又有重要发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2期)。汉文哀册拓本照片和录文均见盖之庸《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契丹小字哀册拓本照片见《辽庆陵又有重要发现》一文,但录文尚未发表。15)宋魏国妃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