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澄明之境的现实关怀与形而上拷问——何来诗歌(3)

2016-08-18 01:05
导读:“现代性”的追求面临多种压力,其中之一就是民族独立,民族国家的建立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体现在诗歌中,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而传统

“现代性”的追求面临多种压力,其中之一就是民族独立,民族国家的建立与“现代性”的复杂关系。体现在诗歌中,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而传统思维方式之“现代性”改造,更是艰难痛苦和前途未卜的。这也就更显出了对传统的再认识的迫切必要。这些体现在何来的诗歌中,就是为实现传统古典汉语诗歌语言美、音乐性、形式要求与“现代性”统一的努力,即如何实现现代汉语的语言美、音乐性与重塑现代汉语的诗歌形式。反过来说,“现代性”的如何本土化,是中国“现代性”的要求。在诗歌中,“现代性”如何得以实现,也就是中国新诗面临的一个问题。何来的诗歌创作,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的经验。
他时刻在提醒我们,中国的诉诸“现代性”实现的努力,应立足于中国这个农民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基础之上,“为什么不说说今年的收成?”
梵高谈向日葵的金黄,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很少碰见质疑,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人们会问,那个向日葵的载种在哪里,在干什么。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在何来诗歌中,体现为悲天悯人的情怀。“现代性”也以中国式的面孔出现,在这里,波德莱尔的“乞丐”是何来的“卜者”,西美尔的“柏林贸易展”是何来的“侏儒酒吧”,本雅明的“人群”是何来的“老门房”……最终,诗人的社会意识与承担意识、诗歌的矛盾出现了,诗人自身的矛盾也在这里出现了,所以才有无奈之后的反讽(现代性追求的矛盾)、矛盾之后的诙谐,而诗人澄明的人格与明确的立场也显现出来:如果诗歌只是“布尔乔亚”们手中的玻璃钻戒,如果诗歌只是他们玩乐和取笑的玩偶……这好象也无可指责,但诗歌对于何来,首先是因为生活的苦难,首先是因为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那默然无语的干枯混浊的泪眼、永远也直不起的背和粗糙蜷曲的双手……即使他不能说出这其中的酸辛,但也绝不是单纯的生活的赞歌。这对于我们也一样,如果我们歌颂了苦难,那我们就是有罪的,因为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已将苦难上升为了一种精神资源,作为了我们生活温暖后精神空虚的调剂,而无视这些拥有这种精神的人的生活的苦难。当精神的“布尔乔亚”在生活显示中是“波希米亚”;精神的“波希米亚”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布尔乔亚”,我们还是应当重温福克纳的那句名言:“人是不朽的,并非在生物中惟独它有绵延不绝的声音,而是人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诗人的声音不仅仅只是人的记录,而且应是帮助人类永垂不朽的栋梁和支柱。”[6]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何来的诗歌,始终在追求一种澄明之境,这既来自诗人自身心理的需要,也来自诗人对诗歌的理解和诗人的自信。对现代思想的吸纳、导向现实拷问而非宗教情怀的诗歌本土化、传统诗观的影响与有限介入的现代诗歌技巧、诗歌中的澄明与世俗解脱,这些都只是对于读者而言的诗歌的表征,而非诗人自身。虽然诗人以“哀而不怨”“怨而不怒”的姿态呈现了诗歌中诗人的形象,但形而上的拷问更多地留给了诗人自己,这就是诗人的承担,诗人的形象因此澄明,但诗人内心深处充满着郁结,良知的读者的心灵也一定会被刺痛。正义感、同情心、自信力观照下的何来的诗歌世界由此体现了其人格魅力、思想魅力和诗歌的魅力。
此外,诗歌写作有个人层次的写作,有群体层次的写作,有民族层次的写作,有人类层次的写作,有宇宙层次的写作,而伟大的作品,总是包涵性的,而非某一个层次的写作。我们在这种写作中,既可以看见个人身影节制后的个性,也可以听到群体的呻吟,既有民族的大义,也有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更不乏对宇宙的形而上的探求。比如何来的长诗《爱的磔刑》,就是如此。也让我们从中体味到了审美的痛苦和愉悦,也体现了诗人的人格和诗歌的力量。诗歌的选材,并非无足轻重的载体,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是作家哲学世界观的材料体现。何来诗歌的诉诸于审美,也含纳社会学心理学的内容,正是作家对自身生活、经历的人生情怀的转换。是作家对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的爱恋:“ 爱是一种幻想,诗也是一种幻想。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困顿和苦闷的时候,便需要从幻想中寻找寄托,需要用诗的虚妄和美妙求得超越和慰藉。”[7]“因为幻想和诗,因为幻想和爱,还需要慰藉和摆脱困顿,诗人拿起笔,写下真挚、澄澈、与生命深刻遇合的作品。它摆脱了狂乱喧嚣的心灵迷流,而趋天籁、顺畅、自如。”[8]
上一篇:毕业论文:以无累之神 合有道之器——解读古人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