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境的现实关怀与形而上拷问——何来诗歌(5)
2016-08-18 01:05
导读:当文学的“文以载道”的认识、教育等社会功能被压制之后,当文学的陶冶、娱乐的“审美功能”被凸显、主观的自我表现、发泄、自我娱乐功能被夸大之
当文学的“文以载道”的认识、教育等社会功能被压制之后,当文学的陶冶、娱乐的“审美功能”被凸显、主观的自我表现、发泄、自我娱乐功能被夸大之后,诗人的选择是什么,诗歌的选择是什么,这些都应是我们要思考的。而诗人何来的选择又是什么呢?“如果只有一个定义/可以涵盖任何一首诗/那等于说爱有一个公式”他说,“其实,文学,包括诗歌,都应该是自然呈现的产物。作者应该真实自然地把内心的欢乐和忧患、怀想和憧憬、思考和梦幻表述出来。艺术上应该既是新奇的,也是自然的;标新立异不可不讲,但也应该符合人们思维的普遍法则,达到自然无成的妙趣,使读者在欣赏中得到喜悦。”“诗歌是自由的,但它不该是随心所欲的。诗歌是虚幻的,但它不应该是空泛浮滑的。诗歌是创造性的,但它不应该是莫名其妙的。”“……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是人们通过宣泄情感、传达思想、表现智慧,意在达到沟通心灵、相互关怀和审美愉悦的效果,而不是借诗歌去抬摇,去唬人,或者制造人们更深的隔阂。”“不论写诗或读诗,都应抱着自自然然的平常心才好。”[13]
生于乡村,而居于城市,使他时不时地会回望乡村,就如一棵植物,它的跟始终在泥土之中,而不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之下。反倒是燥热的都市之风,使他时时怀念乡村的清清凉。但这种回望、怀念已只是精神、心灵深入隐秘的冲动,是一种更为复杂、矛盾和隐秘的感情,他也一样热爱城市,只是想让城市还具有一种他所怀念的品质,这是更为真实的感情。
那么,究竟什么是诗歌的最本质的因素呢?诗歌最终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什么?“减法”之后的诗歌还剩什么?
正如
舞蹈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一样,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且从词语开始——到句式——到行——到结构,此结构由思想和情绪构成。形式是其空间特征,张扬所指、开放所指的语言是其物质特征,韵律是其心理时间特征。由可视可听的词语的平仄到内在情绪的结构的平仄、由思想的情绪和情绪的思想生成的诗歌,其中的叙事也是情绪的叙事,其中的
戏剧也是思想的戏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有一点可以肯定,目前的非诗,皆无节奏、韵律,即或内在、或形式的。当弃去这一点,诗歌也就与其他文体,尤其是散文,不再有区别,即使反现代主义的拉金的诗歌,也一样有韵律。这也就要求还具备另一特征:分行。勿论如何,如昌耀的“大诗观”,对诗的形式的发展是雪上加霜。
一些技巧虽然并非独属诗歌,但一些技巧虽出现在其他文体中,却是诗歌的,是其他文体对诗歌的入侵。而“何来对语言的锤炼,使诗句具有文雅自然而声韵铿锵的特色。可以说,他的好些诗,都是当代诗坛出林翘楚式的‘语言美’的范例。”
他“……并不是单纯从理性认识出发,而是从历史事实中吸取经验教训,着眼于通过脚踏实地的艺术实践,来走出历史的怪圈。”[14]五、诗歌意象选择的现实、心理动机从来,我们都是将诗歌囿于语言意象的审美,或许,这对于一些人是需要的,但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不能言说自己的生命,生存状态的人,只有意象审美的诗歌和诗评,有时对于我们是极不切身的,“国家毁灭了/野草生生不息/野草被烧尽了/诗歌还在生长”对于更多的诗歌写作,我们应当问问那些写作背后的心理的、现实的或隐或显的动机。由此也才可以明白,诗不单是语言意象的审美,其背后有着更深的社会的、现实的、心理的缘由,有着不可言说的郁结和悲愤,而这郁结和悲愤,绝不单单是自身心理的宣泄,或者说,不仅仅是为了一己的心理宣泄,在诗人的眼中、心里,与他看到、感到了自身以外的更多的让人痛心疾首的黯然无语的人有关,也由此,诗歌才显示了其崇高和力量,诗人们才有了存在的更高的理由,诗歌才有了更让人心颤抖的、震惊的巨大能量。而这都是为了普遍的爱和幸福的实现。
无论如何玄妙,语言终究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是由人组成的这个社会的产物。语言并非无根之水。“艺术是对精神的崇拜”虽然语言也会成为我们的陷阱,让我们有时不知所云。但也不似那些“用借来的泪水/急忙化装自己的感情”的“诗人”,更不似那些“用诗歌掩饰无知”和“渴望与诗歌结缘/梦见的却是满斗黄金”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