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瓦尔登湖》中的禅宗(1)
2017-05-20 01:05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细品《瓦尔登湖》中的禅宗(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中国读者在20世纪九十年代把目光真正投向美国作家梭罗
[摘 要]中国读者在20世纪九十年代把目光真正投向美国作家梭罗,他在生前少为人知。梭罗接近自然,探索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他的思想及行为与中国禅宗思想有很多的契合之处。瓦尔登湖的无比纯洁正体现了禅宗的“人性本净”的观点。梭罗对在瓦尔登湖的简单生活感到快乐与满足,笑对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恰好是禅宗中摩诃迦叶对佛旨心领神会的“拈花微笑”。十九世纪中叶正是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哈佛大学毕业的他本可以像其他人那样经商发财,将追求利润作为生活目的,然而他却选择回归自然,从而放弃“妄我”,找到“真我”。在他看来这些金钱、房屋等都是身外之物,不必为这些妄念所牵绊,应该“去妄归真”。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简单生活正好体现了“尘尘三昧”的原则。
[关键词]梭罗 瓦尔登湖 禅宗思想
一、引言
《瓦尔登湖》(Walden)是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代表作。作者在文中这样写到:“一八四五年三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点附近,就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的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木材。”[1](第8页)就这样,作者在瓦尔登湖的湖畔独自一人生活了两年多。书中记录了作者的所听、所察、所感、及所思。作者在这森林里以自然为伴,静虑人生,找回“真我”。这正如徐迟在译本序中所言:“这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阅读之前请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同时他也对《瓦尔登湖》作此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动我衷肠。”(第2页)的确,这篇作品暗含了很多的
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国的。梭罗的思想与中国人相通。在这部作品中也是,尤其是禅宗思想,故用禅宗思想来赏析它在中美文化史上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二、寓禅于人生
禅宗是印度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教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乃梵文音译“Dhyana”之略,全译为禅那;意译为“思维修”,“静虑”。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思考修佛的途径和功果。禅宗是印度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教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始由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于六朝初创,后由六祖慧能于唐朝正式创立。自唐至宋,五宗七派形成,禅宗达其鼎盛时期。禅宗的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市,哈佛大学毕业,之后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Emerson)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到1845年,他就单身一人,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始了他的新的简单生活。哈佛大学毕业的他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在经济上很好的赚取,但他却没有。在作者看来,这些金钱、房屋等等都是身外之物,都是虚空,也就是禅宗中的空观---万物的本性即是空。既然万物皆空,又何必为这些而不辞辛苦,而被这些物念所污染。在这种情形之下,梭罗采取简单,简单,再简单的生活方式来获取真正的人生。梭罗曾说:“我来到这篇森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第15页)他不断的观察自然,探索自然,最终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瓦尔登湖的湖畔生活让梭罗体验到了“真我”-----本然清寂静净之“我”。
梭罗生活在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那时的人们为了金钱、房屋等而奔波劳累。大部分的人从事经商,将积累财富,赚取利润作为人的生活目标。他们被财富的重担所牵绊,每天的生活都是那么的复杂,此时的他们就像禅宗中的“妄我”------为世俗尘劳所遮蔽的“我”。梭罗学会了用智慧的眼睛来观察和体验生活,他的做法正好体现了禅宗的“去妄归真”的说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虽然梭罗不是禅学中人,但他的思想及人生在无形之中与禅宗思想不谋而合。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禅宗的宗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