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中国人之中华文化本体(1)(2)

2017-06-23 01:00
导读:人的文化存在的本体性分析们关于人的认识和阐述中,虽然已经掌握了人的各种属性,诸如,人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等等,如果没有人的文化

人的文化存在的本体性分析们关于人的认识和阐述中,虽然已经掌握了人的各种属性,诸如,人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等等,如果没有人的文化属性将这些属性加以整合,它们就不会真正产生效力,正是文化的教化方才赋予人类各种基本属性。文化与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紧密相关的,正如《论语》中的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此我们对人的认识有了超越性的发展!以往的研究对人的认识,只是强调了人的属性的把握,充其量对人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进行了揭示,没有从文化本体上对人的属性及其构成的相关性上揭示人的文化性存在,带有严重的局限性。我们的人学是从文化的本体上对人的文化根本和基础的认识和建造,因此,对人的文化本体性和具体性的认识和建造具有全面性、根本性和完整性的真实把握和辩证认识。
同样,在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也创建了各种各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他们都是与人的文化方式相关联的,离开了人的文化方式,任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这里所说的就是人的文化本体理念。人的文化本体理念的含义和意义并不难理解,这即是说,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而人之为人的文化特性及其维护,首先是指文化本体性质,人文精神和人的方式;确立人的文化本体,应该思考,如何使文化精神大放异彩,如何以人的方式来建造“人的世界”;其次是说人的语言、知识、技能和各种文化方式;第三是指,人文的教化内容和教化方式;第四是指,人的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建造;如此等等。
说到文化,必须从“人—文”互创、互动和统一的立场出发,揭示文化内涵意义。在《文化释义》中,本人体出了文化与人的相关性的六个命题:命题I:文化--人类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文化是人类形成自己的历史存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是人类这种生物种居住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特根本标志。命题Ⅱ文化--人类社会存在的复合条件;正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构成了人的生存发展的客观环境。然而。这种客观环境是由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构成了人真实存在和全面发展的复合条件。命题Ⅲ文化--人类自我相关的中介系统;所谓“自我相关”,就是文化与人类有着同构性,即保持信息的交换。即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人类继续进行文化创造的中介系统-客观的前提条件,思想的和物质的工具系统,以及其他必要的达到目的的手段等。命题Ⅳ文化--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根本途径;由于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差异而形成了人类存在的实然性和应然性的对立,和人的需要、人性发展的实现与遭受压抑现实的差别,为了摆脱困境,人类必定追求自由和理想,以超越现实,其动力源泉和根本途径就是文化创造。命题Ⅴ文化--人类生活实践的总体性尺度;即指出,文化创造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集中表现,在这里总体性尺度是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文化正是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活动的产物。命题Ⅵ文化--一个日新月异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文化表征着人类创造价值和意义,追求价值和意义的本性,由此而形成了一个新陈代谢的人类进化过程,文化价值从意义性到非意义性的转变,是创造新的价值形式和内容的指示器。①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作用由此说来,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语言和知识,尤其是人之为人的仁义礼智信的根本;二方面,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三方面,特有的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决定着人的生活价值取向;四方面,独特的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生产方式,形成了民族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文化认同;这些文化符号所内涵的思想精神和情感,渗透到了每个人的身心和文化基因中,是实实在在的和根深蒂固的,历经各种世间风雨沧桑也无法改变,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上一篇: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1) 下一篇:中国青年出版社与《红岩》的生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