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伦理与和谐社会中国公民人格建构(1)(2)
2017-08-04 01:05
导读:中国公民的人格建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首先,无论从人类社会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子系统来考察,还是从制度、机制和人格发展的互
中国公民的人格建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首先,无论从人类社会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子系统来考察,还是从制度、机制和人格发展的互动视角来审视,起主导作用的都是隐藏在经济、生态、制度和机制背后的“人”这一最活跃的因素。从经济的角度看,经济中的资本和资源相对人而言是被动因素,而人力资源才是国民财富的终极基础。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状况时指出,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一矛盾。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恢复和张扬人的主体地位,大力促进人的各方面潜能充分发挥,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生态的视域看,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中为人类创造出惊人的物质财富,使人的解放和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但人为了获得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只顾对自然的无情开发和掠夺而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如果人类意识不到在提高征服自然力的同时还应提高自身的人文力,即提高个体人的人格品位,势必会造成社会发展失调、动荡甚至灾难,因此,解决生态问题的最终出路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品位。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看,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伦理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淳化、社会资本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机制的改革,但最终取决于个体人的文化品位、人格水平的高低。而当代中国最需要而又最缺乏的是对“人格缺失的个人”、“独立能力的个人”和“完整个人”的关注。
其次,制度创新与公民的人格建构是双向的互动过程。虽然社会的公正问题、活力问题、有序问题和安定问题要靠改革和制度创新来逐步推进,但我们必须看到,人不仅是制度和机制的创造者,而且是制度和机制的执行者和改进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复杂运作的
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之间怎样才能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从现象上看是民主、法治等制度、机制在起决定作用,但实际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制度机制背后的“人”这一最活跃的因素。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体制的创新,还是采取法律、行政、政策和道德等手段来统筹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都要依靠全体公民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民主约束必须与管理者、领导者对自己的道德自律相结合。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不仅源于制度、机制的不完善,同时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人的人格品行密切相关,如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窃公”,危及国运民生,这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最具杀伤力。历史的经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革命的胜利,共产党人用小米加步枪之所以能打败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反动派,靠的是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极其高效的组织体系、上下同心、军民合力;靠的是“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不但弥补了简陋的制度缺陷,甚至弥补了因物质匮乏而导致的战斗力不足。[2]这是制度创新与注重人格和精神力量有机结合的典型范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良传统。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再次,构建和谐社会与建构公民人格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一切价值归根结底都是为体现人的价值、为满足人的价值这一最高的需要和最高的境界服务的。人格的健全发展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条件,但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与人的全面和谐最终还是要服从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健全是一个互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讲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人类历史的进步无非是对人性的不断改造而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要求和时代要求。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进程中,公民的人格建构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凸显出来。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的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将使每个社会成员更加充分地获得个性自由和人格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只有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驾驭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交往形式的巨大进步;只有人格健全和完善的个人才能占有日益提高的生产力和日益丰富的交往形式。中国公民的人格建构——使每个公民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系统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行动纲领,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确定的长远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