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伦理与和谐社会中国公民人格建构(1)(3)
2017-08-04 01:05
导读:二、人格心性结构五个维度的文化内涵 一个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借助文化来构建秩序。秩序来自于人的理性的成长与社会理性之成熟(包括科技、
二、人格心性结构五个维度的文化内涵
一个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借助文化来构建秩序。秩序来自于人的理性的成长与社会理性之成熟(包括科技、文化、制度)的内在支撑。人的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成长是通过文化的复兴和创造的相互激荡作为中介的。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四个维度中,人是中心点。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三个文化创新的战略平台中创造的主体都是人。无论信仰的、价值的、道德的还是心理的迷惘和困惑,都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成长中呈现的问题。同时,全球化与市场经济为中国公民的人格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当下中国公民个性的自由发展、潜能的开发和社会关系的丰富,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包含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两个层面。每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文化在五个层面上被接受与内化。这五个层面是信仰的、价值的、品行的、创造实践的和意志的,它对应于人格的五个维度。以往人们对人格的
心理学、
伦理学、
社会学或
法学等单一学科的研究已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人格研究正在呼唤多学科的交叉、综合与融合。我们认为,人格是一个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它是个体人独特的心性结构、动力组织和对环境的反应模式及精神素质。人格是个体人在生存实践中由对文化的接受和陶冶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就个体人的心性结构而言,人格的灵魂是理想和信念,人格的行为导向和动力源是价值观,人格的基石是品德,人格的创造性魅力是智慧,人格的内在张力是意志力。它们的协调配合才能保持人格的健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品行、智慧与意志力这五个要素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的魅力,这是个体人在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学习实践中文化与人的心灵互动之产物。每一个体人的文化与心灵的互动之集合构成了社会的文化生态。和谐文化包含精神、物态、行为和制度四个层面。精神文化反映和谐文化的本质,是和谐文化的核心部分,而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智慧和意志力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事业的成败。它们的集合又决定了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荣辱。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不懈追求,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人的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因此,真正能够“以人为本”的官员首先应做到让“人”在自己的心中站立起来,懂得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离开了做人的基本的信仰,所有的价值追求都有可能出现偏差,所有远大的理想只能流于空谈。智慧是关于“性与天道”、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的认识。它可以通过实践化为人的德性与美感,由知“道”而变为“有德”和“审美”,进而决定能力的发挥、事业的成败;意志是创造世界的基本动力,意志的抉择和坚定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这就表明认识理性中达不到的自由,在实践理性中是可以达到的。这才是人高于动物,人之为人可以不断趋向崇高的根本之所在。“人的主体性的最高点就是道德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3]128这种“自由意志”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自律”,这种“自律”的动力源是价值观,是智慧的表征,而决定价值观之目标方向的是理想和信念,理想信念与终极关怀紧密联系,它要追问人生存在的目的意义,而“自律”的核心,就是应把人看作目的。“人是目的”是康德提出的关于实践理性的三条道德律令中最核心的一条,也是他全部哲学中的最高点。人格的健全就是人要学会从自己的内心自觉地努力从“人”和“物”的依附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获得解放。人格的五个维度的协调运作是在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动态发展和变化的,这是人不断摆脱动物本能,被不断人文化的过程。人格的建构是人人终其一生要在生活实践中努力的目标。“一个人常常不容易发现这个生命的核心,那个本质的方向,究竟在什么地方”[4],这就是人格的五个维度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人格的五个维度,注重文化对人格维度的分析与塑造,可以说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