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1)(2)
2017-08-04 01:12
导读:(2)行业上的“去性别化”和职业性别分层并行。女性职业结构的低层化是一以贯之的,男女从未混合过,也就谈不上“平均分布”。在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
(2)行业上的“去性别化”和职业性别分层并行。女性职业结构的低层化是一以贯之的,男女从未混合过,也就谈不上“平均分布”。在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女性参加劳动的起点就是辅助性的、边缘化的。如女性在重工业部门多从事后勤服务和辅助性工作。在工业生产上,女性虽然遍布各部门,但被视为技术性强的工作基本上仍然由男性执掌。如哈尔滨劳动局的一份报告提到进入建筑工程公司的妇女从事的14项工作基本是粗重且没有技术的“小工”,有的工地上,“除少数技工外,绝大部分是妇女”(张琢琨,1958)。即使妇女进入了一些传统上是男性从事的领域,仍然并非“男女都一样”。
(3)女性劳力作为蓄水池而存在。在形成妇女较高程度的经济参与的同时,一个以妇女和农村劳动力为主要后备队的“蓄水池”机制也在同时形成。只不过这是计划经济下的“结构调整”,与市场经济下的工业后备军制相比,这种蓄水池机制具有更鲜明的强制性特征。
“大跃进”带来了劳动力一度短缺,而在此之前,女性就业形势并不被看好。
“大跃进”时期之所以对鼓励妇女参加劳动特别热情,意识形态的原因当然不可忽视——妇女的被解放始终是宣传“大跃进”成就和“跃进”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重要例证之一,① 但比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现实的经济因素:工业化给中国劳动的计划管理体制出的难题是,如何解决工业需要的后备大军问题,以及用谁作后备军更合算的问题。农民和妇女同为后备军,但是两相比较起来,使用城市妇女的国家代价要小些,必要时退回家庭也更容易些,妇女潜在“人力资源”价值尽现,于是在“先城后乡”的原则下,城市妇女构成一级蓄水池,农民构成了二级蓄水池。
以上说明,政府对女性就业的鼓励,以及为城镇妇女提供一定的职业发展空间,历来是有前提的:即“计划就业,统分统配”的体制,以及在这样的具中国特色的劳动就业机制中,女性扮演工业的辅助性劳动力和重要蓄水池的角色。 二、政治动员和理想性别分工模式 进入风云多变的20世纪60、70年代,无论妇女的劳动、劳动的性别分工以及国家的动员模式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一)计划经济“统分统配”劳动政策的延续
20世纪60、70年代城镇用工是以往劳动力的“统分统配”政策的惯性延续。尽管“文革”期间局部的调配机构一度陷于无政府状态。②但“文革”期间仍发生过几次政府对劳动力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调配的事件:大约1650万知识青年(其实是城市待业青年)被送往农村参加农业劳动;1400万人从农村被招工进城或到三线工矿就业,其中女性约占25%。③
(二)动员妇女模式的高度政治化
《人民日报》自1955年以后形成一个惯例,即每年的“三八”
妇女节都要发表有关妇女的社论(非常时期除外),我们可以把这一社论视为官方对妇女及是年妇女运动自上而下的一个指示、一个重要的政治导向。下面将文革前后不同年份有关社论题目列举如下(见下表)。
历年《人民日报》“三八”社论1955年:《全国妇女动员起来,参加建设社会 1964年:《妇女们,发扬革命精神争取新的
主义祖国、解放台湾、保卫和平的伟大斗争》 胜利》
1956年:《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1965年:《大树革命雄心,苦练过硬本领
的伟大作用》 ——纪念“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
1957年:《更充分地发挥妇女群众的社会主 1966年:《突出政治,进一步发挥妇女的伟
义积极性》 大作用》
1958年:《行行都出女状元》 1967-1973年空缺
1959年:《妇女们,鼓起冲天的干劲,做出更 1974年:《妇女都动员起来》
大的贡献!》
1960年:《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阶段》 1975-1979年空缺
1961年:《妇女们,为今年农业丰收贡献更大 1980年:《全世界妇女光辉战斗的节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