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翻新小说试论(1)
2017-08-04 01:1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网络翻新小说试论(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互联网与文学联姻所形成的网络文学正在日益逼近我们,虽然它还
互联网与文学联姻所形成的网络文学正在日益逼近我们,虽然它还不够成熟,但网络文学在当今文坛越来越突出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的属性、基本特征、范式、精神取向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对大量出现的网络文学作品本身缺乏细致的个案分析。笔者通过“榕树下”、“小说阅读网”等网站搜索,发现了大量以中国古代小说为创作由头的网络翻新小说。这类翻新小说在网络上的流行,这一文化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民间普及:网络翻新小说选择古代小说作为创作由头的标准
我们仔细浏览一下今天的网络翻新小说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小说选择作为创作由头的古代小说都是民间普及率非常高的作品,以四大名著为代表,另外再加上《聊斋志异》、“三言”等。笔者看过的网络翻新小说作品均如此:取自《西游记》的有《悟空传》(今何在)、《唐僧传》(明白人)、《唐僧情史》(慕容雪村);取自《水浒传》的有《扈三娘们传》(水泊人)、《孙二娘
日记》(王小枪)、《Q版梁山好汉》(无事忙)、《缺钙水浒》(无事忙);取自《三国演义》的有《乞丐说三国》(小乞丐)、《大话三国》(牛黄);取自《红楼梦》的有《贾宝玉日记》(叶青);取自《聊斋志异》的有《聊斋新传》(普菘菱);取自《警世通言》的有《鹤顶红之杜十娘》(玻璃唇);等等。
这些古代小说在民间的普及方式主要有“说话”、戏曲、阅读、影视四种。“说话”,相当于后来的说书。在古代小说还没有成书之前,有关这些古代小说内容的平话已经在民间广为普及了,并通过说书艺人的表演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西游记平话》等平话作品极大程度地使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得到了普及。戏曲,也是古代小说很重要的一种普及方式,它的普及在小说成书前后都起了巨大作用,因为戏曲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在古代小说成书之前,关于《三国演义》的戏曲有《单刀会》、《双赴梦》、《襄阳会》等,关于《水浒传》的戏曲有《双献功》、《燕青博鱼》等。在古代小说成书之后,然后将小说改编为戏曲又反过来普及了小说,如《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刊行后,在清代就出现了大量的“红楼”戏,如《葬花》(孔昭虔)、《红楼梦传奇》(仲振奎)、《潇湘怨传奇》(万荣恩)、《十二钗传奇》(朱凤森)等。小说文本的阅读,仍然是古代小说民间普及的重要方式。特别是明代以降,由于刻印技术的发展,书商的牟利追求,他们大量刻印古代的通俗小说,再加上《三国演义》等作品本身故事性强,语言也比较浅显,非常适合一般老百姓阅读。所以,古代小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几乎形成了市井之间粗略识字之人“手挟一册”的局面。根据古代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更是极大地使古代小说普及到民众之中,拍成
电影的有“红楼梦系列”、《杜十娘》、《画皮》、《胭脂》等,拍成电视连续剧有“四大名著”,“聊斋系列”等。
网络翻新小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民间普及率很高的作品呢?这是由网络小说的读者群所决定的。“网络文学所传达的更可能是大众的声音,来自民间的声音,文化精英的私人话语空间转变成众声喧哗的公共空间。”(1)网络小说也一样,它是来自民间的,这决定了它的读者群也必然是来自民间的,而民间的读者绝大多数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只能熟悉普及率很高的小说,因此,网络翻新小说也只能以普及率很高的古代小说作为翻新的蓝本,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比较高的点击率。网络小说的阅读者一般是15-30岁的上网族,文化程度一般在本科以下(包括本科)。另一方面,网络翻新小说的作者也大致是15-30岁的上网族,他们对普及率不高的古代小说可能本身也不太熟悉。“榕树下”文学网站的用户群体就明确锁定为都市青年中的白领和准白领,所以,网络翻新小说的创作者和接受者,必然是拥有比较固定的收入,喜爱且有足够的业余时间来创作和阅读网络翻新小说的社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