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老龄化特别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使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解决的思路在于建立个人、家庭、社区和“四为一体”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新模式,即以个人积累保障为主体,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辅助,国家支助为后盾。这个新模式的建立需要制度和体制的保证、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以及观念更新等多方面的条件。
[论文关键词]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新模式
我国是一个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近60%,有近8亿的农村居民。由于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城乡壁垒,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窄,大部分农民还被拒之于社会保障之外,特别是占农村人口12.5%的60岁以上的1亿多老年人口,他们没有固定的养老收入,没有可靠的医疗保障,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比城市老年人更大、更严重,养老保障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已经提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居民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家庭养老是我国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有着悠久的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养老的功能得到显现。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的功能日趋弱化,土地养老功能衰减,使老年人生活的风险增加。
(一)农民收入的挑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人均耕地减少。农村现行土地制度是以人口均分为基本特征,只要户口在农村,就会平均分到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农民生活的主要依托和经济资源。但是,随着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当多的农民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仅2005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13.9万公顷;灾毁耕地5.4万公顷;生态退耕39万公顷;查出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7.3万公顷。减去复垦补充耕地30.7万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36.2万公顷。即使拥有土地,老年人体弱多病难以胜任繁重的体力劳动,造成未来生活保障存在风险。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数据显示,有95.1%的农村老年人(N=10084,下同)在调查年份没有得到政府救助,94.0%没有得到集体救助,96.9%没有社会养老保险,97.8%没有乡镇企业养老补贴,91.45%没有其他补贴。
2.农民增收的速度减缓。在我国28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农民增收的速度缓慢却是不争的事实(见下页表1)。
从1998年至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4.3%,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1998年的2.15:1扩大到2003年的3.23:1,2004年的3.21:1O如果统一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更大。据我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实际增长9.6%,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仍然在3倍以上。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实际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可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仍然在3倍以上。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3.因病致贫者增多。农村居民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长时间的农业生产,体力消耗大,但经济条件的限制影响着热量的补充,生病率增加。据统计,农村人口人均就诊次数为4.3次/年,每年每千人中有27.9人因病住院。我国西部地区因病致贫者多达300--500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中有70%是因疾病造成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1987年的全国老年人口抽样调查,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仅有2.2%与3.1%由政府、集体全部或部分支付医疗费,94.8%的农村老年人在获得医疗服务方面存在困难。2006年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虽然已扩大到1451个县,占全国总数的50.7%,惠及4.1亿农民,但看病吃仍然是农民的负担,大病成为部分农民倾家荡产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