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我国实行家庭养老保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老有所养是中国传统沿袭下来的基本追求之一。而这种道德追求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的实现形式,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优良传统,是以家庭为核心,以子女为载体,以老年人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而坐享天伦之乐为目标的一种养老模式,它历经千载而不衰,体现了中华的特色,也符合中国的国情。虽然当今中国社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这种养老模式依然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养老方式的主要选择。
首先,养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远古时期,“尊高年”、“亲祖之恩”的思想就已产生,到了春秋时期,这种思想发展成为思想的核心,即“孝道”,如《孝经,纪孝行章》规定,“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疾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其中既讲到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也讲到老年人的医疗问题,既讲到老年人的日常家居问题,也讲到老年人的后事问题,基本上概括了家庭养老的主要方面,强调了家庭养老中的精神目标,即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可以说,中国家庭养老特征即注重物质赡养及其所体现的观念,由崇老文化得以规范。同时,崇老文化对中国家庭养老具有监控、保证和强化的作用。由于崇老文化将崇老观念和价值观赋予中国家庭养老,因而使家庭养老的家庭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短期行为转变为世代相继的行为,随意性行为转变为规范性行为。这样,家庭养老已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问题。
其次,选择家庭养老是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近20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延长了寿命周期,使得老年大量增加。据,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82年人口普查时为4.9l%,1999年提高到5.6%,2O00年达到7%,2010年将达到7.88%,2040年将达到17.4%左右,这个速度将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速度快一倍。此外,中国老龄人口的绝对数之大,也居世界之首,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达8600多万,2040年达到峰值25600多万人。而且由于我国是在文化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迅速进入老龄社会的。政府和社会对养老资源的供给有限,而养老的实际需求却非常巨大,两者的矛盾极其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单靠社会养老是远远不够的。从城市来说,并不是每个老人都能享受社会养老,即便是能够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也常担心生活会受到高物价的冲击,至于,社会养老保险尚未起步,个人养老保险能力明显不足,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性远远大于城市,而且我国有75%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目前农村8.3亿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人已达6000万,他们没有享受到退休金的待遇,在经济上一直由家庭供养或依靠自己劳动所得,但在高龄阶段则必须由家庭赡养。据统计,目前95%的老年人仍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安度晚年。所以说家庭养老也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养老的必然选择。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上升,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开始老化都是同步的,中国由于大力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速度大大超越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人口老化的程度又超出了经济实力所能承担的程度,未富先老,而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给社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在经济实力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国家再拿出相当一部分的财力、物力来满足社会上老年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劳动力人口也会出现结构老化和绝对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由家庭承担起对老年人的赡养便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这样既能为社会分担压力,又能切实解决好老年人的生活问题。
再次,家庭养老具有国家、社会等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功能。因为家庭养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经济上的扶助,二是生活上的照顾,三是精神上的安慰。对于前两点,国家和社会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但是第三个功能却是国家和社会所无法替代的。老年人在退出生产领域之后,更需要通过与从前朝夕相处的家人生活在一起,获得精神上、情感上的慰藉,对于度过了人生大部分时间,经历了生活考验和磨练的“过来人”来说,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精神上的满足感则更为重要一些。在家庭中生活,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难以感受到事业上的成就,但仍可以亲自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从前所作出的贡献。补偿事业上成就感的缺欠,继续获得成就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老年人愿意在家养老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家人更了解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和生活习惯,与养老机构相比,在保障资金相同的情况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相对更高一些。